《弟子规》的父母读本(5)
(2014-06-21 19:32:48)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经教育 |
(接上期)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
父母所喜好的,所想要的,孩子要尽力达成。父母所厌恶的,所排斥的,孩子要尽量避免。这原本是教会孩子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也是因为《弟子规》作为启蒙教材,对于正值幼儿时期的孩童,我们需要帮其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天性纯良,秉性未定,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习气的染着,而父母作为有经验的“过来人”,懂得把最好的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孩子能够借助父母的正确指导安心、定性,杜绝外界的污浊之气。
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有良好的德行,有正确的三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语言教导指引,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孩子明白父母用心。然而,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几个大人的爱包围着一个孩子,变成了孩子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达成心愿,孩子所不喜欢的,父母都会坚决拒绝——这是孩子小时候,待到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又会逼迫其适应外部社会,努力学习,孩子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当今教育的弊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切记一点,不能够用权威武力压制孩子,有的父母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如获至宝,以此为尚方宝剑,一切都按照上面的规则来单方面要求孩子,这无非是给孩子多一重压制和束缚罢了,并未起到真正懂得孩子、尊重孩子的效果。即使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我们也要认真思索这当中的深意,绝非字面上那么简单,至少对于做父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反过来,我们做父母的,面对自己的父母,也要行孝顺的心意,对于自己的父母,既要做到“父母喜欢的,尽量满足,父母不愿的,要尽力避免”,同时也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有时候父母会按照自己的老脑筋,老思想干涉子女的行动,也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一味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和心愿呢?这就需要耐心的说服父母,和父母做进一步的沟通了。那么这句话,应该是我们在生活上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更为贴切。
同时也要看到,父母对我们,以及我们对孩子都会有各自的期望值,能不能把这些期望值强加给孩子,让下一代无条件的满足我们的期待和需求?是我们要思索的问题。
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从亲情上说,他和我们有这一世的因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用这份理由来剥夺孩子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包括孩子的喜好,择校,孩子的专业选择,甚至孩子毕业的工作去向,婚姻大事,我们都要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不能硬性要求孩子一切以我们的好恶来行事,否则就冠以“不孝顺”“不听话”的罪名,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首先要做到明理,达观,给孩子属于自己的自由,要学会小时候管理孩子,大了陪伴孩子,而不要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的事。
“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怡亲羞”,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说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身体受到伤害,以免做父母担忧,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德行,德行上有了污点,父母也会为此感到羞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树立了良好的德商,他长大之后就不会变成贪官,也不会变成奸商,因为他知道做一个善良人的重要性。父母从小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让一个孩子成为有教养,有品德的人,而不是着眼于这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一个即使是进入清华北大的孩子,也会因自己德行不够,让父母为之蒙羞,而一个即使是没有进入大学的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善行,让父母为之自豪。但究竟是会蒙羞还是自豪,应该是不以社会价值为标准,而是以生命价值为标准来衡量的。遗憾的是,父母往往忽略了这点,他们往往会按照所谓成功的评价标准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从内在来感受孩子。
不幸的是,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已经混乱,它不象古代那么单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太过于短视,为了竞争往往顾不得别的,忽视了道德修养,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应该是德行教育,是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而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给予,如果有那么一天,大家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超过了学习成绩,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感叹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融洽,更加简单,更加单纯,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懂事,更加让父母放心了。
未完,待续
前一篇:《弟子规》的父母读本(4)
后一篇: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