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父母读本(2)
(2014-06-16 22:38:06)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经教育 |
入则孝
这部分主要是写做儿女的如何在家里孝顺父母,传统文化中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孝字。所以才会说:首孝悌。
问题是,我们怎么做才是真心孝顺,如何做才能让父母满意,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是单方面的吗?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来,不要培养愚孝的孩子?
原文是这样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些都是对子女提出来的要求,爸妈喊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立即答应;爸妈命令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要立即行动不能偷懒;爸妈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尊敬的聆听;爸妈责怪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顺承接纳。
这好像一个尚方宝剑,由父母掌握,随时用来对治孩子。难怪有一些孩子会说,我觉得不公平。凭什么父母说什么,我就要听什么,万一他们说的是错的呢?万一他们骂错我了呢?我不能觉得委屈吗?还要我怀着敬意聆听,那不是太虚伪了吗?
其实,我们学习规矩,并不是用来对治和评价别人的,反而是用来自省自己的行为的。有些问题,先不要去要求孩子,先反省一下父母自己有没有做到位?因为我们虽然是父母,但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
无论谁有要求,请求别人的帮助,都需要注意两件事:第一,对方有没有时间;第二,对方是不是正在专心致志的做别的事情。原则上以尽量不打扰对方为上,并且要怀有感恩之心。这个原则也包含家人。
有的父母会用《弟子规》来“训练”自己幼小的孩子,整天突然呼喊孩子的名字,用来验证孩子是不是真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孩子最初也是很新奇,觉得有趣,遂高兴的应和,然后马上跑到父母身边,自然引来父母的赞扬。然而渐渐地孩子发现原来大人真是无聊:我刚在搭积木,爸爸偏偏叫我跑过去,说一句你真乖就让我回去了!我刚把画笔拿好,妈妈又叫我过去,表扬我你真听话又让我回去了。一来二去,孩子对父母的这种呼喊产生了抵制,觉得父母根本不会真正尊重自己,完全是自私的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一来,你的实验就不灵了。实验不灵之后,父母非常焦虑和恼火,又忙不迭地责怪孩子“不听话”,不遵守规矩,孩子听了之后心里委屈,还要表现得很有敬意的聆听,然后还温顺的表示服从——这种教育方式真是对《弟子规》的误读。
父母和孩子之间,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并不代表一定是下服从上,上不必尊重下,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尊重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学习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切不能拿孩子当成玩具。
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会提出要求,我们应该放下手上的事情,过去询问一下是什么事。这对于父母来说,也需要做到“应勿缓”。这里的应勿缓,我理解为及时关注孩子的需求,给予必要的支持,记住是必要的,并不是事无巨细,全部由自己包办代替,孩子一叫,父母就忙不迭的出手帮助。而是表明一个态度——孩子,我在这儿呢!这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他的支持和体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会感到来自父母浓浓的爱。孩子也会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反过来,孩子也会在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过来帮忙。
“父母命,行勿懒”。是有条件的命令,绝不是无条件的命令。有的父母会振振有辞的批评孩子:弟子规上都说了,父母命,行勿懒,你今天必须给我做这件事,而且要迅速。不然你就是不孝。这种说话方式哪里有对孩子的一点尊重,又哪里顾及到孩子的个性安排,这一顶巨大的帽子,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为了怕背上不孝的恶名,很多孩子都选择了接受父母的命令,哪怕这个命令让自己很无奈很厌烦——让孩子对这份规矩产生多少误解和排斥,当他们长大到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奋起反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父母要做到让孩子信服,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父母的要求。我的个人体验是,当我教育孩子循循善诱,不妄加评判和批评时,孩子是会敬听的,当我一味指责,一味贴标签,孩子是很反感和委屈的,根本做不到敬听,倘若因为她的态度又被严加责骂,那这个孩子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极端?所以我们在说“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责,是怎样的责,才能让孩子做到顺从的接受。孩子之所以愿意接受我们的责,是源于他感受到了我们的真爱,我们的支持和对他的信心,绝不是其它别的因素。
反过来,我们面对自己年迈的父母,要毫不含糊地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本身就觉得自己成了孩子的拖累,自我价值感很低,不到万不得已不舍得麻烦自己的孩子,这时候我们做子女的要勤打电话,勤去探望,勤问寒问暖。父母一旦给我们电话,想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立即安排好手头上的工作,赶回父母身边尽孝。如果是住在一起,那更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的榜样,万不能因为老人年纪大了,说话做事有时候比较糊涂,就心生厌烦之意,言语和情绪都表现得极为不耐烦,面对父母交待的事情,一拖再拖,如果是这样,那就真是不孝了。
未完,待续
前一篇:《弟子规》的父母读本(1)
后一篇:《弟子规》的父母读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