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父母读本(1)
《弟子规》是清朝一位名叫李毓秀的秀才所做,又叫《训蒙文》,根据《论语》中“学而篇”的一些行为规范而编写,全文共分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我们先从总叙说起吧,总叙将《弟子规》的宗旨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原文是这样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被誉为“天下第一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弟子规,其实就是我们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当今社会强调竞争,强调用最短的时间博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不光是孩子在学习方面,连同家长自己,也完全不用理会什么老什子规矩,乃至发生了很多恶性竞争,社会风气日益下降。
然而,有些规矩却不得不遵守,因为这些规矩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心灵温暖,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惬意和心安。其实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有时候也挺悲哀的,你别以为有了汽车,洋房,金钱就拥有了一切,人们在努力拼搏与对手竞争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我们生命中的内在价值,是不以外界的价值标准为转移的,也是历尽时光沧桑而不变的。那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乌鸦反哺,山羊跪乳。孝顺是宇宙的光明,是一切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准则。什么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如何做到孝顺父母?当我们的意愿和父母之间产生了冲突时,如何做才是最有效和最智慧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父母和祖辈如同我们的树根,我们是树枝和果实,要想枝繁叶茂,不滋养树根是不行的,这就是孝顺的天道。
悌,是兄弟之间的情意,是弟弟敬爱哥哥的表现。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做到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才能平天下。孝悌,就是齐家中必须知晓和明白的道理之一,试想一个不懂得孝悌的人,在家里对长辈不尊,对兄弟不敬,呼来喝去,唯我独尊,肆意张扬,怎能让别人信服自己的行事能力?在家里都做不到上敬下和,在外就更别说能把一个企业做强做大了。
谨信,是谨言慎行,言而有信的意思。做事做人万不能信嘴胡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今天的承诺变成了明天的搪塞,这种人在朋友中间只会落下一个坏名声,谁也不会给他介绍业务,也不会和他有更紧密的往来。所以做事先要做人,做人要谨言慎行,受人所托之前,不要为了面子轻易答应别人,然而一旦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有回音,无论事情成功与否都要以实相告,万不能欺瞒不语,让托付自己办事之人心急如焚,不知所措。
泛爱众,是爱护一切众生。众人我们需要关爱,身边的环境我们一样要善待,小生命也要爱惜。最近的玉林狗肉节,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爱狗的人士坚决维护狗的利益,拒绝杀害心爱的宠物;而吃狗和卖狗之人坚决不同意,全因自己的利益使然。不是为了自己想吃的那份贪婪,就是为了自己想挣的那份钱财。还有人说:既然鸡鸭鱼肉猪牛羊都吃得,为何狗肉吃不得?其实从慈悲心来说,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并无贵贱高低之分,哪种动物都不应因为人类的贪欲而残杀。
只不过狗一向作为人类的宠物在饲养,长期的历史积淀和集体意识,早已把狗当成了人类的朋友,当成了家庭的一员,这才让大部分人起了不忍杀害食肉之心,这也是悲心升起的表现,在还没有升起对其它动物的悲心前,能升起对和自己生活很亲密的狗的悲心,也是值得鼓励赞叹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嘛。
佛教讲戒杀生,也是缘于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希望人们爱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缘故。所以佛教讲究放生,护生。
白居易诗《鸟》中说: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这就是爱众的一个表现,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何不也珍惜别人的生命乃至别的动物的生命呢?古人也强调作为君王不能“涸泽而渔,即使打猎也要围三面而放一面,这也是代表上天有好生之德。
佛教中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允许教徒吃的肉,称作“三净肉”。
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
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亲耳听到动物被杀死的声音;
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之所以这样规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慈悲心,在人们还没有完全做到不吃肉的时候,还是尽量吃“三净肉”比较好。
设想一下,在一片动物的悽惨哀嚎声中,作为人类面不改色的选择一个动物,当场令其被剥皮,放血,继而挣扎断气,然后吃其肉,啖其骨,其情景未免太过于残忍,我们有必要为了自己的一丝贪欲让身边的动物遭此大难吗?若有这样的人在自己身边,也希望能够注意,谨慎结交为上,对动物的态度,有时候也会反应对人的态度。
亲仁,就是亲近仁爱仁德之人。这点无需多加解释,一个人是不是仁爱,是不是心里有慈悲,眼里有爱,是不是一个有德行之人,我们是能够通过彼此的交往感受到的。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就多加亲近,你会发现你自己会变得很温暖,很舒服,这让我们无形当中提高了自己的能量场,心里也会充满了善意和愉悦。
有余力,则学文。在上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等之后,才会轮到”学文“。然而我们当今社会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崇拜和欣赏的是具有高文凭,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完全忘记了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不应用外在的文凭而应用内在的素质来衡量。我们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以为一个人有学问,有文化,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人,一个值得大家崇拜的人,全然不顾他的内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师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早已全部变成了对孩子的成绩排名和评论;老师发给家长们的短信,早已变成了汇报孩子学习成绩和作业的内容。很少有老师会观察到一个学生,他是不是善良,是不是孝顺,是不是友爱同学,是不是说话做事很谨慎很遵守承诺,是不是很爱护校园环境,是不是很明理很遵守学校规则,并且愿意和怀有仁爱之心的同学在一起玩耍,也很少有这样的老师会把这些当作主要内容和家长交流。人们重视的,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除了升学率,就是升学率。
我们很悲哀的听到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杀人的案例,同宿舍的舍友原本应该是如同兄弟姐妹般亲密无间,相互尊重和敬爱,居然为了一点扭曲的竞争,能够让一个研究生投毒杀人,这还不能令我们深思吗?孝悌何在,泛爱众何在,亲仁何在?我们在这些案例中所感受到的,仅仅是为了自己所谓辉煌的未来进行恶性竞争的扭曲心灵。
假如有一天,这些正向的评价体系能在校园里建立起来,将会把整个社会风气扭转,趋于正常。人们才不会急功近利,不会那么拼命求学而忘了自己的根本,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进入某个名牌大学而产生跳楼的悲剧。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