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学咨询问答(三)

(2012-11-09 11:0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留学咨询
林君你好,出国读IB,家庭和孩子的付出相当大,相比于在国内读IB,比如附中的课程,有多少好处呢?我理解为英文教学比较纯粹,您认为呢?

您好!您提的这个看法非常实用,的确如此,如果我们简单的比较ib课程的话,那么其实在哪里读都是一样的,因为它的课本和课程的设置其实是全球统一的,唯一不一样的可能就是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和文化背景了。

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的环境当中的一个灵活的个体,他们会随时随地吸收来自外界的一切信息,这个外部环境除了课程的教学之外,还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是文化方面的渗透,这是不可否认的。

同样一个麦当劳,在美国开和在中国开,味道一定是不同的,吃的人不同,外部的环境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这里面其实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文化背景使然。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熏陶,这种熏陶更多的不是知识方面的给予,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个孩子所生活的地域文化背景。

附中的ib课程和奥克兰的ib课程,就其内容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性,但就其上课的主体,我们的孩子而言,受到影响的因素以及收获到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就例如我们吃一份青菜豆腐,同样是吃,在自己家吃和在一个高档的酒店吃,感觉是不一样的。

出国无论读什么课程,家庭和孩子都会有很大的付出,但同时也会有隐形的收获,只不过这些因素我们无法量化。

打个比方,在附中家门口读ib的孩子,可能会很自然的在读书方面用功一些,因为大的环境还是附中,周围的同学依旧是中国人南京人,他们吃的,用的,接触的,都是本土文化,他们也不会有太多面对困难挑战的经历——多数是学习方面的。

但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一方面他们要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原本不一样的事物,他们的同学有新西兰人,马来西亚人,泰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国各地的人包括香港台湾人,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和各个地域的人相处,如何独立处理问题,他们的父母也要经历一系列的担心,焦虑,陪伴,说老实话,家长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

这样三年下来,同样是ib课程,收获一定是不一样的。

说到孩子接触的英文纯粹一些,我倒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国内的ib学校请的老师英文也很纯粹,国内的外教也都是最正宗的老外,有时候我觉得国内孩子的口语也不亚于国外的留学生。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抛开这些量化的表象,知识层面的东西,来探究一个人的不同经历会带来哪些收获?

所以有的家长会认为,出国读书不值得,因为孩子拿到的也是ib文凭,还要花那么多钱,但我的感受是,如果可以出国(经济状况允许,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和意愿),是可以让他经历接触一下异国的风土人情的。

因为当他锻炼出来之后,你会觉得这一切绝不仅仅是拿一个ib文凭和上一个名牌大学那么简单,他拥有的很可能是这辈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始终认为,一个没有吃过苦没有任何经历的人,是不会成长的,也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感恩。当然出国条件未必会那么辛苦,不过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独自一个人面对困难,在一个集体中和同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欢笑,哭泣,相聚,分离,那种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也唯有这样,我觉得这些孩子会比同龄人能干,坚强,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同时也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

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国内接受正规的教育,我觉得无论哪一种教育都有其可贵之处,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对我来说,是希望给她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她看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让她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变得丰厚一些,洒脱一些,坚强一些。

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这条路还是对的。但也是对我和女儿个人而言,每个人不一样,无需复制。

教育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我以为的教育并非很单纯的看待一个孩子是否取得了哪些获奖证书,取得了什么样的文凭,学了哪些课程,我以为教育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探讨起来会很广泛,那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学习知识层面,还是文化背景方面,甚至是整个心灵成长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认真呵护和对待。

最后非常感谢您的留言,我非常感谢能通过这个交流分享到彼此的观点,谢谢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