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和无用
(2012-10-05 08:51: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我们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个目标,所以我们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们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们要成为这个社会中“有用”的人。
这导致了很多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或者未能实现自我价值目标的人,得了抑郁症,有的人为了不给社会添麻烦,自我了结失去了生命。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何为有用,何为无用?
有无相生,有用和无用从来就是相对而出现,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的,没有无,哪里来得有?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世界里,一切的概念都在比较中产生。
一个破旧的茅屋,里面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智者让学生去看看那屋子里有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智者说:屋子里有“空”。
这位学生的眼光和我们是一样的,因为习惯使然,我们首先想看到的是“有”,然后会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份“有”是否具备价值,而智者的眼里到处都是“有”,即使是一个空屋子,他看到的也是有用而不是无用,因为这个房子的空间可以堆放东西,它是一个有用的房子。
故,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也可以转化为无。
既然这样,世界上还有什么无用的存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切万有的存在都是唯一的,都具有它的价值,只不过没有被智者发现而已。
很多父母总会恨铁不成钢的责骂自己的孩子: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一方面发泄自己的愤恨,一方面期望借此来激励孩子努力上进。
殊不知凡是东西都有用,这样的责怪只会灌输给他两个信息,一是世界上存在着没价值的东西,一是他自己就是那个没价值的东西。长期以往,他何来自信,他怎会建立自我价值感?他又怎能不自暴自弃?
心灵成长的道路是,首先建立自我,然后摧毁自我。倘若一个人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没有进入“有”的阶段,就不可能体会到“无”的感受。所谓“真空妙有”,就是这个道理。
对儿童的教育,首先要确立他的价值感,在有的层面做足文章,任何看似负面的没有价值的存在里,都可以提取出“有”的价值,由此增加他的自信,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和真相。
一棵大树,看起来是多么的挺拔有用,但正是因为了它的有用,所以被砍伐;一棵不起眼的小树,长得歪歪扭扭,谁都不会多看它两眼,但正因为如此它逃过了被砍伐的命运,生存了下来,给大地增添了绿色。
这两棵树,哪棵有用?哪棵无用?哪棵有价值?哪棵没价值?哪棵幸运?哪棵不幸?答案是——不用比较,都一样。
大树有大树的作用,小树有小树的作用,大树的价值和小树的价值各有千秋,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千奇百态,为何非要统一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存在的价值?
牛粪就一定比珠宝低贱吗?生长在田地里的庄稼宁可要牛粪而不会选择什么老什子的珠宝。
即使是一朵毫不引人注意的狗尾巴草,也能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呢。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追求不平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受挫,我们会否定自我的存在,我们会恨自己没用。其实,做不了万众瞩目的歌星,就做一个挥舞荧光棒的粉丝;做不了一呼百应的领袖,就做那个默默无闻的跟随者;做不了演说家,就做那个鼓掌的听众。。。这样也不错啊
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一定是有地球上存在的万物在需要它的光芒,我们做不了太阳,给不了那么巨大的光和热,就满怀感恩的接受它的恩赐不也很好。
我一向认为一切万有的存在都是互动的,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最好的人,问一下自己内在的声音,不要让世俗的价值观来影响自己的决定。
有一个家庭主妇的存在,就有一个需要她照顾的孩子和家庭存在,即使她没有工作没有自己社会上的收入,她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一个不听话孩子的存在,就有一个需要百倍精力来化解他的老师或父母的存在,即使他让大家费尽心机,他的“不听话”也是有价值的。
价值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而非社会上普遍统一性的标准定量,价值感和幸福感一样,由内在启动而非外在衡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优秀的教育者,能够启发对方内在的价值体系并且爆发出超强的潜力,当然,我们自身更要建立起这个信念。
前一篇:自卑情结
后一篇:今日奥修禅卡——内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