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亲历新西兰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二)

(2012-05-15 06:40:47)
标签:

杂谈

分类: 借花献佛
(接上贴)

2000全家搬mt roskill,上mt roskill小学一年。老爸还怕我英文不行让我去esol班,去了两次老师说你英文没问题,你干嘛还来上esol? 回去正常班把。事实上那个时候我的reading age是14岁,全班最高的。后来还帮学校写校报。
roskill是个 华人孩子比较多得学校,正好那个时候开始移民新来的孩子也很多。$ ]+ H9 ~# ?4 {+ o. {+ j

小学的总体感觉:好学校有好学校的好,课堂其实差不了太多,但是课外活动和非课堂教课的内容的确比较丰富。但是社交上来说,我是指social life, 别小看这个,因为孩子也需要有朋友的。我们家不是有钱人家,我的确无法融入remuera的贵族生活。我虽然学习好,可是钱不多,很多东西买不起。我也不想管爸妈要。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的‘土气’被别人笑。当然不是那种特别不友好的,可是还是会自己心里不好受。比如,shared lunch一类的,好多吃的我都不认识,同学会说你怎么这个都没见过。在乐队,所有人都是私人老师教得,考了这个级那个证书的,我是在community音乐学校学出来的,虽然乐感很强,不过很多东西都不懂。我就是一个middle class girl, 没办法融入他们的社会。真的。+ A$ i; d; h3 `% f0 v. y7 d

类似的情况后期也有过。对于家长我只能说,我可以了解你们想孩子出人头地,可是请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家里没有那种upbringing, 没见识的study geek, 融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社会,不一定会开心。当然,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境和我们差不多,但是在‘贵族学校’过的很好的,很popular。可惜,很多时候(not always) 是用钱去拼出来的。我做不到。8 k8 Z& W6 N3 S

这么多年,因为我中文好,而且不忌讳和大人们聊天 (哈哈),经常会被叔叔阿姨们按在那儿问一些问题。的确,青少年会很少跟父母沟通。我在孩子群中年级算是偏大一两岁,再加上跳级,比同龄孩子成熟一些,感觉像是比他们的孩子大了五六岁。$ j8 c7 X! J" J4 I- y6 b
. }, l   z! V( i+ S+ K7 u
很多新移民的父母都会问,新西兰教育看重什么?
3 G4 K" K/ T1 f, Z
普遍来说,也许有些stereotype, 但是中国的孩子出来是书呆子,没主见,外国孩子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强,18岁就可以独立。这又是为什么?

最简单来说,我认为这是西方从小注重skills+development, 而中国注重书本知识。

roskill小学,我只上了六年级一年。每个五六年级班的老师会从自己班里选出一两个比较优秀的孩子进入CATS班,也就是creative and talented students,两个年级一共二十个学生左右。都是学习比较优异的,每周三一天不上课,在cats班里呆一天。可以理解为天才培训班,watever。

从cats班的学习内容,也许会让家长更了解新西兰的‘天才’教育和‘全才‘的理解吧
. H' c" _" a2 a: B  \8 Y
cats从来不用书本。我们都是成绩很优秀的孩子,可以理解为学习根本不用紧张。可是学习不是最重要的。cats培养的是全面发展。- v2 y9 a/ E9 D( X
cats的老师是一洋人,她要我们称呼她名字,而不是平常的ms xx. (近年好像为了尊敬改为ms了)原因是她不是我们的teacher, 只是一个guide。而我们应该是身心都比较成熟的孩子,跟她是属于equal, 我们是young adults. (我们都只有十岁). 谈话她也从不把我们当孩子。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因为这种互相尊敬,互相聆听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没有对错。9 u) P, Z  b/ n6 ?

至于cats,每堂课有固定的几项,比如讨论国家大事,current events 什么的。大多学校在上social studies的时候都会有current events, 不过cats我们可以自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比较深。比如当年one tree hill的树要被砍 (还是已经砍了。。忘了) 我们从毛利文化,文化差异,自己的感受,等等都讨论。free discussion. # {# F  ^3 p; v# f: Z
学习重要,休息也重要。每节课都要有类似冥想时间。用大家自己做的小垫子(一会儿说这个),学会放松。刚开始是老师lead, 比如,大家闭上眼镜,想象你躺在沙滩上,温柔的海风,明媚的阳光。海水咸咸的味道伴着芒果的香味一阵阵扑来。你感觉很轻松。吸气 呼气。。。。 细细的白沙子打在你身上,有点痒痒的。。。。 反正就是这一类的。后来就是学生自己轮流lead, 根据自己的安逸环境,从森林到花园,或者自己房间的床上。
除了这些每节课或是每个学期都有一些主题。比如刚开始锻炼手工,老师从她妈妈那儿弄了好多破布条子,我们自己剪成喜欢的几何图形,封到一起,有点像quilting, 做成一个cushion的枕面。花了几周时间。做好后老师带回去,她妈妈又给我们每个枕面做了一个小枕头,之后每节课都带着,冥想的时候躺自己枕头上。
每周我们都有一个debate 题目,和正反两队。每周都选出下周的题目和队员。cats从来不强迫谁做什么。永远都是volunteer。起初我对这些没兴趣。可能也是家教的关系吧,我对这些current events一向不感冒,也不专心听别人辩论,也从不参与。终于有一天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参与,鼓励我下次也参与,弄得我有点不好意思。老师点名了,硬着头皮答应。结果老师选的题目是money should grow on trees. 我是反方。大家别笑哈,我当年的确比较傻。我还傻呵呵的想不到反方有啥可以说的。钱长树上多好啊。钱多多滴。嘻嘻。苦思冥想了一天,想不出来,终于像爹妈求救。老爹学finance的,跟我说这个钱多了怎么怎么贬值啦。老妈从社会学说,钱都长树上了人都不干活儿了养一堆懒蛋出来,只有钱没人做吃的。(吃的最能打动我了!)。原来如此,抓着这两个key point我就上阵了。! G1 l3 W; \# g" U- l' _! i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project是设计花园。学校幼儿园旁边有一小块空地,老师争取到让我们设计。当时老师请到了电视一个garden show节目的xanthe, 免费来指导我们。(感叹一下本地人的热情!人家一个小时好几百块呢)。她教我们怎么画平面图,怎么画设计图。设计花园,不同的花草的习性不一样。有的爱阳光有的爱阴,有的是热带有的是冷带。还带我们去花圃,去调查,看什么样的花什么季节,不同的季节不要种一起。画图的时候根据花长大后的width估算需要多少个苗。等等。每个人设计自己的花园。设计好后大家又一起敲定一个final copy,是大家同意决定的。比如我的薰衣草hedge被采用了,别人的草莓园也被采用等等。我们自己按budget买花,回来种。现在这个小花园还在呢!# D( W' i: S1 N7 m) j0 b0 l
我们也会玩一些游戏。比如大家坐一圈,每个人手上有一个图片卡,然后玩故事接龙。多长多短都可以,上一个人讲完后下一个人要用自己的图片接着讲。创意和临场变通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僵尸被我们说的变成吸血鬼又掉进游泳池还参加棒球比赛 :)
我印象最最最深刻的还是那个老师不把我们当孩子。我们讨论的话题稀奇古怪。又一次讨论到婚姻爱情观。老师说,我和我的partner有两个孩子了,可是我partner不相信婚姻。我爱他所以我尊重他的看法。对于10岁的我,这是一个很’成人’的话题,可是又有那么一点点小自豪,好比大人愿意confide in you的感觉。' r( r( s3 y6 v

1 y. E) A/ Y' V
从cats班经历应该不难看出西方对于啥样的人才叫‘人才’。其实我的感觉是,中国父母不是不懂得这些,只不过社会压力让他们无法不逼孩子去好好学习。而学习压力导致孩子无法去学别的东西。
7 n8 x$ u: n  w; q4 e+ t6 M8 T& l
经历是很重要的。洋人的孩子不关房间里,而是哪里都去。室内室外都要。这个什么花什么草,那个什么贝类什么沙子。这个是中国孩子很缺的一点,包括我在内。的确早期移民家里没钱,后期大学忙,假期打工,我到现在都没去过南岛。这种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还有孩子自己独立思想和problem solving skills是生活技能,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很多华人家长说着就是‘玩’。

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说,那孩子整天疯玩,还学不学习看不看书了?
我个人觉得,西方教育是激发孩子学习的能力,不是光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如何学习,找到自己最好的学习方式,自制力,自己遇到困难怎么客服。这是将来learning都需要的skill. ( e4 ?5 B6 J% m7 E& z# j! h
至于教育心理学,一个比较普遍的观念是,人们学东西,越类似的东西越容易学会,因为大脑储存信息是需要link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completely new idea需要人分解理解,而一个additional idea很容易就被吸收。到处见识到处打基础,才能让将来学习更容易。我学高中教师课程的时候,一个关键词就是relate. 作为老师你有没有把教得课程‘现实化’,让学生可以relate to themselves. 
稍微偏激一点的看,西方教育是属于小学给你打地基,打学习的本领,而非学习的内容。中国教育有那么一点点拔苗助长,只让孩子学知识,但是很多时候忽略了怎么去学习。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学习方式。西方教育是从小让你找到你自己的方式。中国教育就是一个方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稍微有点偏激了,轻拍)% y- Y) B$ o4 ]1 ^

怎么玩?玩什么?1 ^: p% x7 X9 w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玩法。nz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有一个关键词是free play. free play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孩子explore, experiment和problem solving。 貌似‘随便玩’但是其中大有学问。首先,free play是不需要家长或是老师介入的。家长或是幼儿教师的目的是引导,而非指导。一切让孩子自己搞定,而不是告诉他怎么搞。关键是在他介入frustration快要放弃的时候,帮他一下,鼓励他继续。孩子玩积木,积木不一定是要搭起来的,也不一定非要强迫孩子说积木必须要这么玩。孩子也许只是想experiment。积木的质感,体积,甚至碰撞起来的声音。成人思想有时候太被局限了。' }! i! D, U9 Y1 m7 Z3 V
free play不代表是家长放松的时刻。只是需要退后一步,但是积极观察孩子的举动。学会选择恰当的时刻去给予援助。
援助太早,孩子没有发挥到自己的problem solving skills. 援助太晚,孩子就放弃了。, ~7 e- j& {' X+ U6 l
至于退后是不是代表不关爱?其实不是的。free play的一个很重要的factor是emotional anchorage. 也就是说,身心健康的孩子才会去explore. 他知道关心他的人就在身后,他很放心,很放松,才可以放开去explore. 孩子该关爱该抱该亲,满足了他的emotional and social needs, 才可以的。至于什么时候是满足什么时候是过度溺爱,这是要家长自己判断了。
(这段是幼儿期间的教育,小学心理没啥太大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