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2012-01-11 08:10: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境由心生 |
一切都是无常在变化中的,所以一切都要认真对待但不能当真。
我和小女的交流就是一个例子。
在她刚去新西兰的时候,她还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一心以为到了新西兰就满足了,不会再到别的国家了,可是才待了不到一年,她的思想就开始起了波澜,要出国,要去美国。
于是转学,到了一个容易让美国大学录取的私立学校。
在这个学校上了三年学,在第一年的时候,去美国的信念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大,于是准备sat,到了第二年,有点松动了,觉得英国也很好啊,还有澳大利亚也有不错的大学啊,到了第三年,就是现在,已经基本上放弃美国了。
她目前总共报了八所大学,分别是英国的5所,香港的2所,美国的1所。
从这个发展轨道来看,估计上美国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是缓慢而又显而易见的,假如当时我一味的就上美国大学的问题和她讨论不休,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和她爸爸的心里,是不对她的梦想有任何干涉的,你要去美国还是英国还是澳洲,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加任何意见,她爸爸能做的就是准备好银子,我能做的就是准备好充足的精神食粮。
至于去哪个国家,上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完全由她自己挑选,我只起辅助指导意见。
我绝对尊重她的兴趣爱好,且从来不会强迫她选择自己不喜爱的专业,更不会拿“将来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为理由来强迫她更换兴趣。
我觉得那样是发疯,并不是为女儿着想。
关于专业的挑选,我心知她是不定性的,不过在这种不定性里,还是有所倾向和选择的,正是这份微妙的倾向性,我决定大加保护和鼓励——因为既然都是未知数,莫如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目前喜欢的。
于是她一开始想走我的轨迹,报了心理专业,后来有几所大学对于这个专业的数学要求比较高,她不符合,于是只好改成社会学,(这个专业也是她自己挑的,我的任务就是给她讲述一下社会学到底是干啥的,顺便让她自己度娘一下),当然我依旧鼓励。
她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一志愿报了一个四年双学士学位的专业,好像是社会学和教育学吧。
昨天收到学校招生官来信,请她把第一志愿修改一下,于是她自己又挑选了“中国文学和教育学双学士学位”作为第一志愿。
我有点诧异,因为她之前从未表现过对于中国文学的热爱,为此我曾经大为苦恼还几次三番的和她谈话。
于是再三问她:你确定?你确定你愿意学中国文学?你喜欢?
丫头斩钉截铁的回答:很好啊,我现在突然喜欢了。
我心中窃喜,心想这不是正合我意吗?
你瞧,我这才发现作为父母整天和她战斗是多么的没有必要啊,她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一个小惊喜。
反过来,假如没有这份惊喜,选择一个她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习,做父母的也会由衷的为她高兴啊。
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但千万不要当真,这就是我的收获和体验。
女儿在不断成长,我也一样。她有数不清的想法和变化,这就是生命的礼物,青春的热情和张扬,我喜欢她的变化,我喜欢听到她又一次改变的决定,我把这些看做是她成长的必经之路,她的每一次决定和变化,都离她寻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迈进了一步。
作为家长,没有任何理由怪罪她,强迫她,更不应用社会标准来约束她要求她。
因为社会本身就在变,你怎知今日流行的不是明日淘汰的?又怎知今日冷门的不是明日热门的?
唯一不变的,是生命中那份热爱,执着,热情和信念,有了这份能力,做什么都会收获到最好。
我现在好像一个看戏的,同时也是一个演戏的,我和女儿都是戏中人,这出戏最终的结果怎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在演戏的整个过程中,要投入,要有激情,同时更要开心。
愉悦自己的同时自会愉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