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新西兰一周的时间了,也调整的差不多了。明天就要开始上课了,今天难得一个人在家里,守着大把的时间,慢慢伺弄这个家。
有时候觉得家庭主妇这个职业挺伟大的,听起来普通,要想做好,做到极致,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需要做妈妈的一颗心全扑在这个家上,扑在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家庭主妇其实就是活雷锋的代名词,心里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今天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观音菩萨2月19日出生,9月19日出家,次年的6月19日成道。本想去庙里烧香,想来想去,还是在家里燃香吧。家里就我一个人,清净。
学佛到底学什么?是学念经,还是学仪轨?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学佛是学习菩萨的菩提心,和清净心,和无分别心,平等心。
其实菩萨也是人,一个凡人若能做到甘心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个人就是菩萨了。不拘泥于是否吃素,不拘泥于是否会背诵心经。
这个娑婆世界,还是需要很多菩萨的。那天和女儿讲起来什么叫做“信愿行”,颇有感悟,此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一一解释给女儿听,并且鼓励她做到信愿行,其实在讲述的过程中,对自己也是又一次的警示,所以我很喜欢讲道理给她听,一边讲着,一边审视着自己,她听得倒是津津有味,我讲得口干舌燥,意犹未尽。
其实这个世界很虚幻,虚幻在于我们的观念都是虚幻的,为了这个虚幻的观念,一次次地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
比如说,我们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觉得这样才是教育成功的好孩子。我有一次和国内的一位家长讨论这个问题,他的儿子在这里读书,他一直强调说,他绝对没有这个想法,只要孩子快乐健康他就满足了。
但有趣的是,从他儿子和太太口中的描述却完全相反,他对孩子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极尽苛求之能事,以至于儿子都不敢在线和爸爸交流了,就怕因为一点小事挨上一顿尅。
于是我问他,你怎会真正只求孩子快乐呢?你的做法并非如此。他最后还是承认自己的潜意识中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有出息,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其实,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安定的家庭。奇怪的是,往往这样想的家长,却始终不肯承认,偏偏强调自己其实对孩子没要求。可孩子偏偏感觉到家长的无形压力,这种心口不一的教育方式有时候让孩子无所适从。
很少有家长能做到给孩子规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鼓励着孩子去成就这个目标。大部分的家长都是一边修整着孩子的一切,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其实妈妈对你没要求,只要你今后快乐就行了。事实上,你的行为正在剥夺着他的快乐。因为你并未真正做到超脱一切。其实你若真的是没要求,从内到外都能一致,那你的孩子也有福了,也会成就了,问题是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做不到。
天下有哪个家长是真正本着完全欣赏的角度接纳孩子的一切的?答案:否。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成人不断的用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要求他,修整他,煞费苦心地培养他。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缓慢而有节奏的,在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了解到更多的讯息,从而成长。甚至经受痛苦来超越自我,这是生命的规律。
家长总希望经由他的提醒,使之少经历一些痛苦,少体验到一些烦恼。殊不知这些痛苦恰好是他成长必须经历的一次次的蜕变,非此而不得提升。
谈谈学习。在国外读中文挺不容易,教中文也挺难。
想到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关系。有些家长希望我的课程多一些吸引孩子的兴趣,希望他们从此爱上中文。我很了解,在学习的初期,需要一种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但贯穿整个课程的,并非全部由兴趣组成,而兴趣也并非全部由老师来提供。恰恰相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发地寻找出学习中的兴趣,从而坚持下去,一部分实在找不到兴趣点,但迫于父母的压力,继续学了下去,待到学了一段时间,突然又发现了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头到尾都没兴趣,父母一看,既然没兴趣,就算了吧,于是结束了学习。
我的观点是,父母从理性上引导孩子学习,引导他寻找兴趣点,并且教育孩子了解一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不是唯一的动力。记得女儿四岁半开始学习书法,开始就是划横线,觉得挺好玩,有兴趣。我对她说,一旦开始练习之后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一个人需要有兴趣,更需要有毅力。这是对她的要求其实也是对我的要求,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坚持不下去是因为家长先松了口。
在练习书法的整个阶段里,女儿不停地失去兴趣,有一段时间每一天的练习就如同是上刑一样,她依依呀呀,推三推四,我怒火万丈,但绝不姑息。后来我调整了方法,那段时间里,减轻了她的练习数量,只要求她保持在一个最低能够维持下去的水平则已。过了半年,我让她参加了书法比赛,得了奖,学校也让她写一些字贴在墙上,于是她又提起了兴趣。久而久之,练习书法成了习惯,兴趣不见得有多么浓厚,但绝对不再排斥。
中文教学上也是如此。要想把一门语言练习好,仅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因为人的兴趣是随时会转移的,何况是小孩子,一旦他反复背诵和练习觉得没有意思的时候,兴趣自然不复存在,那么接下来怎么办?所以我认为,学习一门技能,兴趣很重要,毅力更重要,家长应该在过程中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点,或者鼓励孩子坚持,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孩子的要求,一旦没兴趣就松手。要知道,他除了对糖和可乐能保持长久的兴趣,估计对别的都没兴趣。
兴趣是孩子天生的老师,但兴趣只能把他引进门,之后的辛苦是需要毅力来战胜的。这时候兴趣退居到了第二位,大部分人包括孩子自己都认为兴趣也许不复存在了,其实兴趣仅仅是暂时退却而已——这是一个假象。当他的毅力引导他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兴趣又会回复到他的身上。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都在第一个回合就缴械投降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坚持下来,有的孩子却半途而废的原因。(当然,一开始就完全没兴趣被逼的除外)
我国内有一位朋友,她的女儿和我的女儿一同长大,从小就很熟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她根据孩子的兴趣帮她报了很多班。英语,芭蕾,画画,钢琴,等等,每一个都坚持不了两个学期,统统放弃了。每一次我问她,她都很无辜地说,开始孩子还挺有兴趣的,学着学着就没兴趣了,怎么也不肯学,只好算了。结果孩子长到现在,没有一项特长,也没有一项兴趣能够保持长久的。究其原因,在于家长自身没有透彻兴趣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兴趣只是感性,学习却需要理性,万不可因为感性而放弃了理性。
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能永远对一项事物充满了兴趣并且主动学习,再苦再累也不放弃。那就恭喜你,他绝对能在那个领域得到成就。问题是,是否每个孩子都能够对所有应学的课程保持着感性加理性的和谐统一?在他实在不想学,而这门功课又必须学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矛盾?
我的想法是,让孩子苦中作乐吧。一个能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如果面对不得不做和不得不学的功课,只要理性上得到了这个认识,无论多么困难,多么枯燥,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坚持下来——结果必将成功。
问一下那些钢琴小提琴考过10级的家长和孩子就会知道,兴趣并非是支撑他们到达目标的唯一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