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芷经典学堂A班第四节课教学内容

(2010-06-12 12:43:51)
标签:

教学内容

好习惯

《弟子规》

礼仪

兰芷

杂谈

分类: 读经教育

兰芷经典学堂  A班 (之四)  2010.3.27

一、教学礼仪

    尊重他人的感情。随着孩子们身体日益走向成熟,个体意识也逐步增强。当他们过多的关注自我时,往往有意无意的忽视他人,忽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忽视他人的存在。本次礼仪旨在通过一种温馨的话题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在传递温暖,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一、 讲一个故事:接龙。一碗阳春面
      这是一个好些年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在一个除夕之夜……

     引导学生的思考,怎样对待弱者,怎样是真正尊重别人。

结论

如何尊重父母亲人:出门和回家都要打招呼;跟父母说话也要有礼貌,不要耍性子;看电视时不要跟父母抢遥控器;不要嫌长辈唠叨,认真聆听长辈的嘱咐;自己过生日时也一定要记得留一定的时间和父母一起度过;做重要决定时也应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第二组(如何尊重老师同学与工友):见到老师同学和工友都要问好;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应认真;不要给别人起侮辱性的绰号;不要去打听他人的秘密;对同学要有包容的心;遇到难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组(如何尊重陌生人):注意礼貌用语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应时刻挂在嘴边;遇到陌生人问路,不要不耐烦;看到路边乞丐在乞讨,你若要给他钱,请先蹲下来,再把钱放好;看到长得丑陋的或有缺陷的人,不要指指点点……
     在冒犯别人之后,那些深感自责的孩子与满不在乎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能够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习尊重他人感情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因为其中会涉及多种情况。我们在这里仅仅是教会孩子们怎样观察他人的表情,从而感觉到对方的感情。当孩子无意间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时,例如让别人感到非常难为情,或者很尴尬时,应该会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下次就应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当父母看到孩子冒犯别人时,提醒他要顾及别人的感情,但不要直接对他说,即使他是故意冒犯别人也一样,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并不是想伤害卡利的感情,但我觉得她对自己的雀斑非常敏感。"

    你也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是怎样尊重自己的感情的“今天我去看你姐姐参加的足球赛,贝尔太太好心让我和她还有她的朋友们坐在一块儿,她一定觉出了我很孤单。”

 

二、复习并继续诵读《弟子规》(内容为9101112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释如下:

在饮食或者走路入座时,一定要让长者先行,年幼的人随后。长者希望找人的时候,我们去代替他找,如果那人不在,我们自己要过去(说一声)。称呼尊长,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在尊长之前,不能过份显露自己的本领。在路上遇到尊长,要快步走上前,打招呼,然后恭敬地退下。骑马时遇到长者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问候。等长者经过的时候,我们需要目送长者离去。长者站立的时候,年轻人不能坐下;长者如果落座,得到允许我们方可坐下。在尊长面前,声音要低,但不能低到对方听不到。和长者谈话时,要看着对方的脸,不能将视线左右游离。对待别人的父亲,要像对待自己父亲一般尊重,对待别人的兄长,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般尊重。

 

需要掌握的字词

 

饮食,称呼,言语,进退,恭敬,站立,骑马,声音,视线,乘车,马路,道路,长辈。

 

三、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四、唐诗新唱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解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五、德目训练

习惯

希望每位同学能制定一个好习惯。

 

六、作业

此次放假时间较长。下节课是412日,所以作业的安排比较多

1,诵读内容。《弟子规》112。每日3

2,写字内容。随堂发的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字词,要会认,会写。

3,德目作业,本堂课的习惯训练,请学生自己制定一个新的好习惯,持续两周。请家长监督。

 

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