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5月27日,小记;6月9日补记。

(2010-06-09 16:53:58)
标签:

小记

女儿

鸡鸣寺

心境

老公

奥克兰

分类: 境由心生

    昨天收到彤雅的邮件,原来奥克兰在最新一次的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排名中名列第四,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她充满自豪地将此新闻发给了我。原来我正在享受的是全世界第四名的都市生活。

 

    对她来说,这里已经是她的家了。夫妻两人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拥有自己的事业,房子,孩子们在这里生,这里长,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小商店,每一棵树,都留着他们一家四口的甜蜜回忆。甚至有一次在一个公共厕所的墙上,也能看到彤雅大女儿幼时的涂鸦——被烧制成了瓷砖贴上了。彤雅说,这很有意义,将来女儿老了,兴许都能在这里找到儿时的记忆。我完全相信,这里的一切设施,都会很好的保留下来,若是在建设中的南京,不要说等到女儿六十岁,再等三年,兴许你连这厕所的一片瓦都找不到了——我们的城市还在不断的发展,发展,有时候对这样的发展又爱又恨。

    爱的是的确日新月异了,马路宽了,房屋出新了;恨的是,那么多过去的建筑没有了,你再也无法勾起过去的回忆了。就仿佛你面对一个自己深爱的女友,一夜之间她整容了,美则美矣,你却不认识她了。

 

    我和女儿到新西兰已经一年半有余了,随着生活的熟悉,条件的提高,在享受之外,却开始了思念。彤雅说,我之所以觉得孤独,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安定下来了,无需再为了生存而奋斗了,所以开始寻求更高的享受了。也对,也不对。

 

    我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我无法融进这个社会。是因为我的家不在这里,是因为我没有身份,我无法用蹩脚的语言和这里的人民沟通,这不是我的国家,我不是它的主人。

 

    当然,我也可以摸一下它的古朴的大树,享受一下它的下午茶,我也可以无数次地赞美它,但对于我刚刚生活大半年的城市,我的确还无法把它视为自己的家乡。

 

    老公一日不来,生活的重点就一日不能够转移到这里。我可以喜欢这里,爱上这里,但是我的魂牵梦系的,却始终是南京,是江宁的百家湖,是家中小院里的那几棵桂花树。

 

    女儿说,妈妈你真的老了,怎么开始思乡了。教孩子们读经典,恍然间就回到了鸡鸣寺的那间小木屋,看着窗外的冬雨,不知不觉的想起国内正是炎热的夏日。和姐姐,和朋友,和老公联系,或电话,或视频,或QQ,谈话的内容都是一个:我还有XX天就回来了。

 

    和这里的一位博友QQ,她也是刚来,对我说,老公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里过的再好,也没有家的感觉。

   

    余深以为然也。

 

    和这里的另一位陪读妈妈聊天,她充满焦虑地对我说,假如为了拿身份还要让我一个人住三年,我怎么熬啊。

    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如果说刚来的时候还是新鲜的感觉,那么呆了一年多之后,就开始进入了解之后的寂静了。这个阶段是出国后的第二阶段,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多人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忧虑,并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了意义上的错觉。

 

    以上是5月底写下的些许感受。而今已经是6月9号了,时间过了将近半个月,从当时的些许焦虑的心境中走了出来,拿出那时的日记贴出来,也算是一个经历吧。

  

    人不是生来就坚强无比的,人也不是生来就乐观无比的。这半个月来,我经历了寂寞,哭泣,孤独,无助,烦闷,静坐,看书,莫名其妙的发火,一个人呆呆地看云。等等等等。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抑郁了,不想和人说话,不想和人交流,不想出门,不想思考。从出国以来,这是第一次遭遇到如此沮丧的心情,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都会有此经历——但是我想说的是,情绪如同奥克兰冬天的雨水,虽然多,虽然长,但终究会过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今早送女儿上学路上,给她讲起了这个偈子。是因为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一切皆由心造。

    虽然外境有变化,可自己的心境不该由此而变化。

    修持就在平常的生活点滴中,什么叫甘之若饴,什么叫处之泰然,现在明白了。

    犹如拨云见日,一下子跳了出来。

   

    真正体会到活在当下的乐趣,那种自在的满足感,是充满力量的。

   

    也许会有朋友看到我的这篇博文,也许会有朋友正在体会我5月份的那种无助的心情,希望能够尽快走出来,了解到一个真理,那就是: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你的内心,不增不减,永恒平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