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经典教育(之二)

(2010-03-29 15:4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经教育

前文说过,在海外华人孩子中,倡导诵读中文经典尤为重要,是因为中文经典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无论翻开哪一个篇章,都会让我们深深地感慨祖先的睿智和伟大。

西方社会早已开始从中国的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史子集中寻找发展的途径了,当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发现从外界寻求达到心灵平静的道路,不如从内心来取得最佳效果的时候,孔子,老子,孟子,这些尘封已久的大家,突然变得熠熠生辉了。

那么,此时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呢?简而言之,就是经典教育。
    什么是经典教育呢?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辅以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综合各种教育方式,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而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比如,音乐中的经典、美术的经典,等等。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英国著名的作家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你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你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你收获一种命运”。

那么,我们的孩子们除了当地学校每天六个小时的西方知识和文明的灌输之外,还能不能有些额外的补充呢?

谁不希望孩子能有良好的德行,兼具渊博的知识呢?

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很强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这个时期后悔就来不及了

笔者曾在国内从事过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咨询,发现很多问题,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未能做好,孩子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非常叛逆,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而父母此时悔之晚矣。

越早接受经典教育 效果越好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就会发育出许多树枝状的树突来,树突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结,突触越多,形成的神经网络就越发达,大脑的功能就越强,智力就越高。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78岁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我们可以知道,要让孩子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也就是0-13岁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方式,反复地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所吸收的内容并不一定能理解,可是,那些内容会深深的刻在深层潜意识里,对他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儿童在大脑发育的初期,理解能力比较弱,而吸收能力却非常强,如同海绵一样,并且其吸收信息的方式是整体式的吸收,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地全部吸收。
  经典教育正是把握住这个关键,通过经典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最优质的信息刺激,并且在课程安排中,涉及到德行教育的环节,提升孩子的德商,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积极阳光和顺利,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读圣贤书,做有德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很多孩子还沉湎于网络游戏,沉湎于浅显的动画片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到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已经开始进行愉快的德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时候,将来的素质和发展显而易见。

    是故:读古文经典,做谦谦君子,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培养一个中西方文化合璧的孩子,也并非是不可企及的高度。关键需要家长的高度认同以及积极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