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教育(之二)
(2010-03-29 15:40: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经教育 |
前文说过,在海外华人孩子中,倡导诵读中文经典尤为重要,是因为中文经典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无论翻开哪一个篇章,都会让我们深深地感慨祖先的睿智和伟大。
西方社会早已开始从中国的两千五百年前的经史子集中寻找发展的途径了,当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发现从外界寻求达到心灵平静的道路,不如从内心来取得最佳效果的时候,孔子,老子,孟子,这些尘封已久的大家,突然变得熠熠生辉了。
那么,此时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呢?简而言之,就是经典教育。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辅以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综合各种教育方式,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而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比如,音乐中的经典、美术中的经典,等等。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英国著名的作家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你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你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一种品德,你收获一种命运”。
那么,我们的孩子们除了当地学校每天六个小时的西方知识和文明的灌输之外,还能不能有些额外的补充呢?
谁不希望孩子能有良好的德行,兼具渊博的知识呢?
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很强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过这个时期后悔就来不及了。
笔者曾在国内从事过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咨询,发现很多问题,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未能做好,孩子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非常叛逆,完全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而父母此时悔之晚矣。
越早接受经典教育 效果越好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7、8岁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我们可以知道,要让孩子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也就是0-13岁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方式,反复地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
经典教育正是把握住这个关键,通过经典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最优质的信息刺激,并且在课程安排中,涉及到德行教育的环节,提升孩子的德商,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积极阳光和顺利,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读圣贤书,做有德人”,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