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觉得很开心,办班的事情很顺利,大部分的家长都很接受我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办中文班,我的社交圈子又和以前不同了。认识了不少家长,相谈之下,发现这里的华人,还真的是藏龙卧虎啊。
个个都是在国内很不错的职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为各种原因,移民过来的。
蓝色透明的天,雪白的云,翠绿的草,和蔼的人民,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越发简单,纯净。几乎每个华人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华人的勤俭和智慧,让他们在这里也拥有一份自己的产业,生活无忧,当然对孩子的教育就格外的重视。
而华人的孩子们,通常在学校里,也会博得很高的声誉,因为他们的勤奋好学,让这里的孩子们都会惊讶不已。
到我这里,也希望能补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在小小心灵里,寻找到根。
看着他们的标准中国外表,开口却是一副纯正的英语,不会写自己的中文名字,不知道三皇五帝,不知道长江黄河,不知道泰山,不知道故宫,不知道唐诗宋词,不知道孔子老子,你很难想象,他们的父母和自己一样,也不过是人到中年的华人。不过孩子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失去了自己土地的滋润,自然无法获得中国的知识。孩子们的思维已经是洋人的思维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也是英语交流了,他们已经视新西兰为自己的故乡,视英语为自己的母语了。虽然他们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可是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会。
我看着他们,常常在想,用怎样的方法,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字的优美?用怎样的方法,让他们不再认为写汉字是一件困难无比的事?用怎样的方法,让他们喜欢上唐诗宋词的意境?从贝多芬和达芬奇的间隙里,听一段婉转的高山流水,看一眼美丽的簪花仕女图?
他们的学习,都是很棒的。本身就轻松的功课,在他们的父母殷殷教导之下,在她们的刻苦用功之下(天知道,可能花费的功夫还不如国内的五分之一,不过也足够了),他们的成绩往往名列前茅。
在一切都变得非常容易之后,爸爸妈妈们开始发觉,孩子们已经悄悄起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听不懂英文,到现在的不肯用中文和父母交流,也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啊。家长开始着急,写惯圆润英文字母的孩子,被迫在中文学校学习点横竖撇捺;用惯英文表达方式的孩子,被迫要开始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觉。这一切都太困难了,很多孩子学习到一半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孩子,已经成为被迫学习中文的牺牲品了,他们明确表示,最不喜欢的就是中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因为家长的坚持,没有放弃中文的学习,并且坚持了下来。
我在想,该为之鼓掌的除了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家长。在海外,传承中国文化,谈起来易,做起来难。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正如在国内教学经典诵读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孩子们,最应该感谢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感谢自己的父母——正因为他们每周的锲而不舍,才使孩子们从小汲取了那么多古文经典,等他们长大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这个奥克兰的兰芷班,也是一样的问题。我与其要求孩子们坚持,不如要求家长们坚持。有很多时候,家长的信念,铸就了孩子的信念,也有很多时候,半途而废的往往是家长。
在这里,我不去想今后的兰芷发展前景,只是告诫自己,把课程做得完美些,再完美些,让孩子们更愿意学习中文,更喜爱中文,更能从中文中得到乐趣。我们用中文说话,讲故事,念绕口令,说颠倒词,我们用中文做游戏,用中文介绍自己,我们讲述中国那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讲述中国那些古老的传说,我们朗读中文经典,演习礼仪,学习什么是孝顺父母,什么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是我们将要和孩子们在今后的10几堂课程里慢慢完成的,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摸索的经验和最原始的教案。
犹太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把蜂蜜抹在书页上,让孩子热爱读书。我们的孩子,也热爱读书,可是他们读的是《莎士比亚》,读的是《荷马史诗》,我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读《史记》,读《论语》,读《孙子兵法》,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们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不是海外第一名汉语教师,只希望我能竭尽全力,锲而不舍,做好自己能做到的全部。
爱孩子,耐心地对待他们,认真地观察他们,深刻地了解他们,努力地接近他们,真诚地尊重他们。是我对天下父母的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