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终于归于平静,人也不觉懒散了许多。
更新博客也不像以前那么勤快了,生活如同流水一样,平静而迅速的让人惊讶,我常常产生一种恍惚,不知道自己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后的生活究竟会落到哪里?
女儿的目标却一直非常明确,就是去美国读大学。可我突然有些不安,似乎怕她辛苦三年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AIC中她的同学都是自动按照国家分成小团体,大家彼此之间还不是特别亲近,她们班就只有三个中国学生,自然而然就和那两个中国同学走的比较近了。
我的确有些担心,是因为毕竟这个年龄阶段受同伴影响要远远大于父母,女儿对妈妈的教导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洗耳恭听”了,时不时会展露出厌烦的表情,再说下去就会爆发。可是从那两位同学的相处结果看来,我并非很满意,因为女儿和她们的聊天记录让我非常惊讶,那两个同学都谈过数次恋爱,一个孩子还经常不去上课,原因就是失恋了——她动不动失恋,动不动又复合。而这些分分合合的过程,总是要汇报给我女儿听。
这让我非常担心,那孩子还经常偷偷抽烟喝酒,找了一个男朋友就是学校里13年级的学长,这样下去对女儿怎能没有影响呢?有一天女儿的QQ突然有人请求聊天,说是那个女同学把我女儿的QQ给了他,希望和我女儿交个朋友。我一猜就是一个男生,立刻向女儿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事情真的让我防不胜防。女儿倒是没有搭理那个男生,不知道是不是碍于我的在场。她反过来还安慰我,让我不要过分紧张,说全班同学都谈恋爱,没有谈恋爱的人就是小孩子,让别人看不起的。——听了这个论调,你说我怎能不紧张?
国外不比国内。风气太开放,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远离父母,缺乏家长的有效约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很容易惺惺相惜,少男少女是很愿意走到一块儿的,一个是懵懂无知一个是需求慰藉和刺激,保不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这和国内天天上学放学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完全不同。
前日女儿放学回来告诉我,学校刚开除一个女生。原因是“滥交”。这个词是我总结出来的,女儿的原话是说那个女生和别人谈恋爱还做那种事情,而且不止和一个男生做,而且是在公共场合(这个我没有听明白,也不想追问),影响极坏。最后这个女生被学校开除了事,听说是个台湾人。
说这些是因为很多家长看到的都是国外的先进而宽松的教学,却没有看到这些反面影响。我接触了几位当地人,他们都说你陪读是很明智的,因为他们经常看到十几岁的小留学生到处乱逛,因为无聊,学业轻松啊,因为无奈,没有亲情啊,因为寂寞,没有人管束啊,结果人很颓废,经常拉帮结派,到处玩耍。夜里面还经常看到这些孩子的身影。
当然了,也有自我约束很好的例子。我现在的flatmate,是一个24岁的四川女孩子,非常正派和能干,在新西兰呆了七年了,大学毕业后,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正在申请PR,她就是17岁只身一人漂洋过海,独自踏上了留学的道路。我看她很纯洁,很真诚,也很传统和能干,这给我不少信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受环境影响的。
我们常常在共同做晚饭的时候交流,听她讲她住homestay的悲惨故事,讲她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如何被别人欺负,如何自己生重病发高烧没有人理等等。她自己也说:出国并不是人们想的那么舒服,反而是人生中的最大挑战。
诚然。
换个角度,我经常接到一些热心家长的留言和纸条,他们看了我描述的新西兰教育和新西兰风光,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带着孩子过来,我不得不说:请三思而行。
尤其是有些家长是因为在国内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希望换个环境,把出国留学当成最后一根稻草,或者孩子在国内成绩就不好,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希望能到国外补上这一课。
现在看来,确实要慎重决定。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反抗性强,把握不住自己。在国内那么多亲人都无法管好,到了国外仅凭一个妈妈,就能管好吗?万一管不好,又怎么办呢?其结果简直就是煎熬,做父母的苦不堪言,却无计可施。
有一个国内的陪读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奥克兰读书,孩子上9年级,因为在国内就缺乏管教,平时就溺爱,儿子在国内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并且对妈妈根本不知道感恩和礼貌。结果才到香港转机,妈妈就尝到了苦头。——因为随身的包太重了,自己又严重晕机,吐得一塌糊涂,妈妈请求儿子帮自己拿一下行李,(儿子长得比妈妈高大一个头),可是儿子眼看着因晕机吐得面无血色,身体虚弱的妈妈,无动于衷地答曰:我也很累啊,我也拿不动啊。说完转身就走。这位无奈的妈妈,只好自己重新背着那个无比沉重的大包,(里面装着儿子的生活用品),跟随儿子上了飞机。——我不知道,这妈妈心里该是多么无奈和凄凉啊,她当时就已经后悔带着这样一位少爷出国了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子更加如鱼得水,学校功课不紧张,就整天在图书馆借那种连环画日本漫画看,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说他也不听。或者整天在自己房间里,不知弄什么,总要搞到半夜才睡觉。
这位妈妈吃亏在不懂得外语,对于儿子的功课简直不能问,一问就被反驳:你懂什么啊?我功课都做好了。要么就说,今天没有作业,做妈妈的,也无从查证——因为要和kiwi老师用英文交流,对妈妈来说,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更加过分的是,儿子和妈妈分居二室,现在儿子居然明确表示,坚决不许妈妈进入自己的房间。
我不知道这样的陪读意义何在?妈妈非常无奈,也不知道儿子的学习到底怎样了,也不能够进入儿子的房间查看一下,儿子还动不动就吼妈妈两句,弄得妈妈比保姆还不如,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天三顿饭,平时儿子在学校需要什么用品,当妈的颠颠地给送去。
我看妈妈再这样下去快崩溃了——如果儿子学习再不好的话,她的希望何在?她现在就等两周后的成绩评语,这是她付出这么大代价的唯一希望了。因为从儿子嘴里听到的都是一片歌舞升平,她希望真是如此。
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个不容得忽视的问题。有的家长说那干脆让孩子小的时候来,还比较好管理,因为孩子毕竟听话。可是,要知道一旦到了这里,你就必须让你的孩子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去,学校教育的孩子都是讲究人权,讲究平等,讲究民主的,你连大声吼叫孩子都被认为不尊重他,连给孩子一个巴掌都面临坐牢的危险,作为一个面临生存压力和身份压力的妈妈来说,其“教育”的困难可想而知。
等孩子在这里长到15岁左右,他们已经是一个准Kiwi了,他们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做妈妈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妈妈还用中国人的思维和方法来管理自己的孩子,那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妈妈,你回国吧,你很烦啊!好听点的,加个请字,不好听的,直接恨不得遣送你回国才好。他自己落得个自由自在——因为根据新西兰法律,15岁的孩子都可以拿驾照了,他快成人了,可以独自生活了,自己住在外面也是合法的。
一句话,送出国后的孩子,就不是自己的了。做父母的要能接受,她翅膀会变得很硬,会飞得很高,这也许会让你伤心,也许会让你骄傲,——全看你的教育水平了。
千万别全部指望环境——我在基督城的华德福还看到两个高年级的孩子在校园里抱在一起,两人耳鬓厮磨,男生不停地抚摸女生呢!也许人家觉得很正常。试问你能接受吗?
这里播的最火的音乐电视剧就是描写高中生活的,里面很多都是恋爱接吻的镜头,女儿刚来的时候,还很奇怪问我:妈妈你不是说中学不能谈恋爱吗?怎么电视里全是?现在她已经从一开始的惊讶,变得见怪不怪了。以前看到火辣的场景就闭眼,现在连我都不好意思的场面,人家还说,这有什么啊?我们上课都讲的。还每个人发个模型呢!——她们生理课老师是教她们往男性生殖器的模型上套避孕套来着。
我只能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太老土了?我太传统了?我太不与时俱进了?我希望女儿健康自由的发展,可是我真的不希望她年纪轻轻就学习如何谈恋爱,然后为了保护自己使用避孕套啊!
好在女儿知道这些缠绵的场面不适合她看,至少能主动关掉电视或者转台。而且从目前来看,女儿还是很清楚自己应该去追求什么的,她起码知道好坏,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可是,可是如果我不在呢?她还有没有这么好的自控能力?面对身边的各种诱惑,没有来自父母的引导和约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有没有能力控制好自己今后的道路?
看来,出国不是目的,而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万里长征,真不是那么好走的。
我的陪读生涯,还不能那么快就结束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