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盈盈公主的妖精妈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俗话说:急火煮豆腐,慢火熬鱼汤。好美食者多矣,古有东坡之佳话,“黄州好猪肉,贱价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能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早在苏东坡都知道慢火炖肉,火候足时他自美的道理,足见慢火自有慢火的道理。
我特别喜欢把养孩子比喻成做一盘菜,厨房里各种调料俱在,为什么每个人做出的味道大大不同,对孩子亦是。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涂什么颜色,下什么料,都是自已的选择,想做的味道,也控制在自已的手中,所以,是想煮菜还是煮鱼肉,是使用急火还是使用慢火,都在为人父母的一念之间。

没有哪个学校开设父母这堂课,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把那一个鲜活的孩子捧在手中,粉粉的,肉肉的,疼爱会从心底里涌出来。我们设想了无数的未来,那些我们在心里没有成真的梦想,希望这个延续生命的孩子,成为自已最大的骄傲。然后我们用独特的方式,照顾、呵护、教育孩子,可是我们突然发现,三岁以后的孩子,都有自已的独立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不再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指导。我们该怎么办,这个放在父母面前最大的课题。
如何从教育孩子这个大学毕业,需要为人父母者更多的理论学习,更多对孩子的观察,更多的思考。因为这一切,除了自已,不可假手于人。
教育孩子是一个18年的缓慢过程,是6570天的辛苦过程,急不能解决问题。
大家都听说过的一个例子----温水煮青蛙。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出著名的“青蛙实验”(--百度词条)。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水中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高温时,已经心有余崦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热水中热死。
当初我们听“温水煮蛙”时,悟出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而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何故。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同学们两三位一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只青蛙,文火加热,使水温缓缓升高,以符合“温水煮青蛙”的基本条件。同学们激动而焦急地看着显示水温的温度计和容器中的青蛙。当温度缓步升到60度时,开始有青蛙跳出。水温到65度的时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个不落地全部跳出来了。女生物老师说:“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度后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
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让青蛙无法察觉的温度变化和我们平时的“煮”有一些差别。

结论:在温度变化明显的情况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当水温变化很微小的时候,青蛙就难于察觉,而失去逃生的机会。“温水煮青蛙”故事背后的依据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能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
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而我们需要设置的,是水温提高的时间,温度从20度,提升到60度的时间。成功的前提,就是慢。我们如何在青蛙无法感受到环境变化的时候,让青蛙死在我们设定的环境里。
当把这个故事用到孩子身上,就表明一个态度,用强硬为热的姿态教育孩子,孩子势必会反抗,而温水煮教育,让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接受我们所设定的环境改变,慢为上策。

另一个案例,来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百度词条)

释文为----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后来,“滴水穿石”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我用在这里,强调柔弱如水,假以时日,都可以滴穿坚硬如石。
慢且坚持,铁杵磨针,还有何难可以难到排名天下第一的父母子女恩情。

为人父母一切为了孩子好的决心,为孩子不顾一切的勇气,为天下之最可贵。
做正确的事,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要明晰,先“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史记·卷五十五》:“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面对白纸一张的孩儿,父母如何运筹帷帐?慢养是前提,各家有各家梦五彩想,未来,很美好!
一切为了孩子,设定正确的目标,计划正确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环境,佐上父母之排除万难之决心。循序渐进才可赢得时间,细水长流才能直达永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