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

(2012-05-28 15:42:19)
标签:

教育

分类: 关于读书

  读书诠释是两个相互有别而又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就两者各自的承担主体而言,读者和释经者是两种不同的角色。读者可以仅止于阅读而已,而不必将读书之所得形诸文字,而释经者则要把阅读所获得的意义予以文字的表达。读者阅读过程中所牵涉到的诠释因素,对于读者本人而言,完全是非课题化的、不自觉的,而诠释者之为诠释者,理应把文本的解读作为自己的专题。在学理上,阅读现象学与文本诠释学亦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的焦点与领域。但是,对两者进行截然的分隔亦是行不通的,毕竟任何经典的诠释首先建立在相应的阅读这一环节上面。阅读是诠释过程中的基础性的要素,而任何阅读如果没有诠释性的先见的引导,便根本无法进行,在这种意义上,任何阅读都已经是诠释。在这里,两者确实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联乃或循环。本文旨在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文本考察,揭示传统读书法的独特品格,由此或可对弄清时下讨论的中国思想中的诠释传统之个性有所裨益。

1
、圣书意识   

      
圣书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决定相应的对圣书的态度,以及阅读的目的与方法。圣书乃载道之书,在这一点上,朱子与其它宋明儒的看法是一致的。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于书。自书契以来,《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谓尽矣。(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页187

   ……
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朱子语类》,第7册,页2913
   
言(圣人之言)-心(圣人之心)-理(天理/圣人之意)构成了朱子圣书意识之基本结构。此结构亦决定了读者之阅读模式:由圣人之言,通圣人之心,达圣人之意(天理):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朱子语类》,第1册,页162
   
所以,最理想的读者是虚心、诚意以求与作者(圣人)心心相印的读者。在此意义上,读者在根本上只能是敬虔的被动的倾听性的接受性的。
   
应该指出的是,朱子非常强调圣书、圣言与天理之完全对应性: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认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朱子语类》,第1册,页179

   
若有个高妙底道理而圣人隐之,便是圣人大无状!不忠不信,圣人首先犯着!(《朱子语类》,第7册,页2785
   
圣人之言既然坦易明白,那么,每一个虚心的读者就都可以读懂,而毋须某个特殊的释经阶层做中介;既然圣人无隐,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教外别传传心密法

2
、为何读书

   
既然书乃载道之书,读书当然是为了求道。然而,求道幷不只是纯粹识见方面的事情,在根本上,读书是为己之学,切己工夫,须以身心做根底,在此意义上,朱子反复讲读书乃第二义第二事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朱子语类》,第1册,页161
   
如此,解经、晓义皆不是读书之最终目的,如读书活动仅止于文本之解读,而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属俗学而非道学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朱子语类》,第1册,页181
   
道、俗之别在于阅读意识与态度之别:只管就外边文字上走,支离杂扰,即是俗;切己体察,即是。圣人之言不过是一个前引,真正的读者是顺着这个前引而亲自去行、去践履:
   
大凡为学,最切要处在吾身心,其次是做事,此是的实紧切处。学者须是把圣人之言来穷究,见得身心要如此,做事要如此。天下自有一个道理在,若大路然。圣人之言,便是一个引路底。(《朱子语类》,第7册,页2756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朱子语类》,第1册,页188
   
所以真正的读书不是增加知识,不是消遣光阴,不是遮眼,而是切己、行己,甚至是要改变气质: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朱子语类》,第1册,页188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朱子语类》,第1册,页162

   ……
贺孙问:先生向令敬之看《孟子》。若读此书透,须自变得气质否?曰:只是道理明,自然会变。今且说读《孟子》, 读了只依旧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便是不曾得他里面意思;《孟子》自是《孟子》,自家身己自是自家身己。读书看道理,也须着些力气,看教分明透彻,方于身上有功。(《朱子语类》,第7册,页2889
   
读书竟然类似于宗教信念的改宗conversion),读书之切己工夫如此!诚如 钱穆先生所说,朱子之读书法,同时即是一种涵养、一种践履[1]

3
、读书心态

3·1
圣书态度

   
如前所述,在朱子看来,最理想的读者是敬虔的、被动的读者,他对于圣书的态度是顺服的、尊重的态度。在圣书面前,读者必须表现出相应与相宜的举止与姿态: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子语类》,第1册,页179
   
这种读书举止牵涉到身体之姿势(敛身正坐)、视觉之样式(缓视)、声音之情态(微吟),以及心之状况(虚心)等诸种要件,读书本身成了一种特殊的身心投入之行为,这种行为已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读书之含义,而成了一种读者和作者(圣贤)直接沟通行为:
   ……
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诵之宜舒缓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须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与魏应仲〉,《朱熹集》,第4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1805
3·2
专心与静心

    
专心强调的是投入精神,朱子对此有葬身之喻:
   
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恁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朱子语类》,第7册,页2805
   
又说: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朱子语类》,第1册,页177
   
将身葬在此书中一心在书上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都说明读书要有专心、有完全的投入之精神,朱子又曾形象地把这种专心精神比喻成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朱子语类》,第7册,页2765)。然而心易分而难专,要专心须先平心静心才行:
   
大抵人要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若只如此驰骛纷扰,则方寸之间自与道理全不相近,如何看得文字?今亦不必多言,但且闭门端坐半月十日,却来观书,自当信此言之不妄也。(〈答周深父〉,《朱熹集》,第6册,页3331
   
如此,读书行为与收拾身心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进入读书这一复杂过程,有时还必须经历闭门端坐这样一个严格的预备阶段。

3·3
虚心与耐心

    
虚心读书,是朱子反复强调一个主题。有门人问读经之法,朱子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朱子语类》,第1册,页187 虚心即是要克服浮论先入之见,克服六经注我式的主观随意性。在朱子看来,读书不虚心,就无法真正领会圣贤话语,就会认己意、私意为圣贤之意:
   
看文字许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朱子语类》,第1册,页179

   
今学者不会看文章,多是先立私意,自主张己说;只借圣人言语做起头,便自把己意接说将去。病痛专在这上,不可不戒。(《朱子语类》,第7册,页2811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朱子语类》,第1册,页185

   
初看时便先断以己意,前圣之说皆不可入。此正当今学者之病,不可不知。(同上书,页189
   
虚心是为了防止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只有心了,圣贤之话语才能得到落实的空间,才能让圣书之原意如其所是地展现出来。这颇有点类似于现象学方法中的悬搁,只有悬搁了,才能面向实事本身。不过在现象学悬搁那里,更多强调的是直观(视觉)的旨趣,而在朱子这里,则表现出倾听(听觉)的取向:
    
凡看书,许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同上书,页179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同上书,页162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如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同上书,页185
   
在这三个读书的比喻中,读者的身份首先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读书的艺术乃是倾听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听者的心态是期待的、接受的、投入的,听者不可能同视者将目光任意浏览周遭的对象那样,将耳朵任意听取周遭的声响,倾听总是期待着,总是沉浸于所听的对象之中的,而不像视觉那样游离于所看的对象之外。[2] 倾听式的读书法一方面揭示了读者在文本面前的被动性,用朱子的术语是义理自出,另一方面也突显了读者与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圣贤)之间的亲切与亲合的关系。这与出于一己之趣的东看西看、走马观花的看书法有着本质的差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