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和黄梅挑花女

标签:
农工农场街坊邻居长安qing话题 |
分类: 田园札记 |
好在她们中有了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和三位省级传承人……
http://s7/mw690/001sOZmxgy6EfXAyZPE06&690这幅方巾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石九梅珍藏她的外婆当年挑制的方巾。中心团花是骨牌星。左右:杨门女将,上:狮子爬球,下:二龙戏珠。
http://s10/mw690/001sOZmxgy6EfXH4Frb29&6902008年,文化部授予石九梅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传承人”。图为传承人石九梅在武汉接受访谈。
http://s15/mw690/001sOZmxgy6EfXLBoqade&690石九梅的挑花制品。1
http://s7/mw690/001sOZmxgy6EfXORfVA06&690石九梅的挑花制品2
http://s6/mw690/001sOZmxgy6EfXT8KwZ45&690石九梅的挑花制品3
http://s8/mw690/001sOZmxgy6EfYH6bLp67&690
2007年湖北省文化厅授予胡德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传承人”,胡德稳在蔡山家中接受访谈。
http://s5/mw690/001sOZmxgy6EfYKT3x274&690
http://s3/mw690/001sOZmxgy6EfYOFYB402&690 胡德稳的挑花制品2
http://s9/mw690/001sOZmxgy6EfYSWmwgf8&690 艺人简朴的农家堂屋。
http://s2/mw690/001sOZmxgy6EfYXgFl731&690
胡德稳女儿陈柳珍,2010年被市政府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传承人”。
http://s2/mw690/001sOZmxgy6Eg1lKC2tf1&6902010年,八十五岁的黄梅挑花老人梅意清,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传承人”。老人曾两度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窗帘、台布、沙发巾等饰物的制作。这是她在县福利院接受访谈。
http://s9/mw690/001sOZmxgy6Eg1pw3Ec38&690
梅意清把她带在身边的丝线拿出来给我看。尽管已是八十七岁高龄,谈起挑花来,仍然兴趣高昂,条理分明,滔滔不绝。
http://s13/mw690/001sOZmxgy6Eg1yVhgM8c&690
抚摸这些保存至今的彩色丝线,老人在想什么?她心里珍藏着多少黄梅挑花的故事?
早在二十年前,我与黄梅挑花就有了一面之缘。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馆领导派我到孔垅文化分馆公干。就在那天下午,一位中年人找到我,约我到他的家中去,我找到他们家后,他沏茶敬烟显出少有的热情。招呼我坐下来,他就向我谈起他的母亲。
他说,他的母亲叫王鲜花,是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生。母亲自小丧父,母亲的母亲患有精神病,因此亲投在蔡山梅勿二村一户农家做童养媳。何为童养媳?说起来现代的青年人也许不懂。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结儿童亲。那是封建社会诸多不幸婚姻的一种!她6岁来到梅家,就由婆母管教学挑花,做针线活。在蔡山、孔垅、新开那一带,女孩子自打懂事开始就要学会挑花,为自己将来出嫁准备嫁妆。几百年来,这已形成了一种习俗。生活在新开口、胡世柏、蔡山、孔垅沿江一带的自然村落的女孩,在十一二岁上,就训练得针法娴熟,心灵手巧。每一个女子在出嫁时,装满箱箧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方巾、花带、枕头、围腰、鞋垫……这些挑花制品,严谨的构图,优美的画面,都出在她们的手工之下。她们不但学会了挑花,而且创造了黄梅彩色挑花这一民间工艺。1954年,波兰和原苏联主办东欧民主国家民间工艺展览,由县手工业局选送方巾“凤追凤”参展,黄梅挑花艺术走出国门,几十年来经由世界欧、美、非、亚几大洲,和二十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友人“普遍好评”。1956年湖北省首届美展,黄梅挑花方巾夺得一等奖。同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诗人田汉陪东德一个代表团来汉访问,赶巧参观了这次展览,德国代表团团长看到黄梅挑花惊赞不已,久久不肯走开。田汉善解人意,当即通过与主办者交涉,从展墙上取下一条方巾赠送友人。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竣工在即,省政府决定:用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的窗帘、台布、沙发巾。当年负责这项工作的张朗教授和陈少平画家回忆说,为制作这些制品,选定黄梅孔垅一家很小的手工服装社,是因为黄梅挑花出在黄梅,便于就地取材。前面说的这位中年人的母亲王鲜花,就成了这次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品的制作人之一。王鲜花凭着从小被婆母逼出来的黄梅挑花手艺,她做了一件令子孙骄傲的事情。她的儿子向我讲述她的故事口中带有自豪感。就是在那一年的春天她去世了。
在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我在孔垅镇一条深巷里找到至今健在的侮意清老人,她已是八十岁的老人,发如银丝,老态龙钟,谁也看不出她是两度参加过(1959年和198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窗帘、台巾、沙发巾制作的黄梅挑花艺人。我拿着她的一张摄于1959年的老照片,寻访到她的家时,跟她说起黄梅挑花来,只见她顿时两眼闪光,一片灿烂,欣喜的眼神,和轻柔的话语就像面对散失很久的儿女突然来归,那种欢情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说起黄梅挑花,她滔滔不绝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
她向我讲述她自己的身世,她说,那一年日本飞机轰炸黄梅,把她家在孔垅镇的铺屋炸的稀烂。她的妈妈石普英带着她逃难。那一年,她一十一岁。已经在母亲的调教下会做很多的“花样”。她们母女,逃难逃到湖南,湖南长沙湘绣厂的人看见她们当街买黄梅挑花方巾,觉得做工好,式样新奇,就把她们招到工厂做工。后来,日本鬼子打长沙,飞机炸了湘绣厂,母女又一次劫难临头。
她的妈妈怕她经受不住劝勉她说:“伢,莫怕,娘手里握一根针,就可以走遍天下,饿不死的!”母女就凭了黄梅挑花手艺沿途为人家做工,辗转又回到了黄梅故土……老人讲述的是一部黄梅挑花的历史,也是一篇使人感伤也使人振奋的黄梅挑花故事。
历代以来,黄梅常“遭一年九水”灾害,尤其是家居孔垅、蔡山、新开一带的棉农“家居泽国,籍颖江湖”,被迫经常结队外出逃荒。当年那种场面,曾有一位举子写过一篇〈水灾词〉道:“去岁水患,今年刀兵,人民不堪其苦……”我们拍专题片时,希望着找到一个旧貌旧址,再现江边居民的原生态环境。恰好家住新开镇邹桥村的石九梅家即是理想的环境。我们到了新开镇邹桥村,她的村子叫过水垅,村子就只有她家还住在歇山栵架屋里,那是几个世纪保存下来的乡土民居。问到歇山栵架屋的好处时,她的八十多岁的公公对我们说:“江边倒堤发大水,墙倒了,屋塌了,栵架浮起来,人就攀上栵架,一家老小就坐在栵架上顺水漂流……”他说得蛮悲惨,听得人心颤栗。
在艰难的岁月,人们为了生存,无论男女自幼都要学成一技,这就是黄梅挑花的土壤。“水患”“刀兵”苦难中的黄梅挑花女,其实并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辕门斩子”、“凤追凤”、“桃园结义”、“连年有鱼(余)”……这样一些色彩绚丽,构思精巧的图案正是向往美好、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所在。
我有幸更深入地接触到黄梅挑花和黄梅挑花女。我寻访的对象中有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还有年过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婆婆。她们从小都学挑花,长大后,为人妻,为人母,身怀绝技的她们,除了跟丈夫一道耕种劳作,操持家务,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女儿做针线。如果不会挑花,就会被人瞧不起,说她是个“整巴掌”。谁家的汉子也不会讨一个“整巴掌”的女人做老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百里棉区,挑花是对一个女子性情的熏陶,会做挑花的姑娘将来就一定是一位“贤妻良母”。
从石普英、王鲜花们,到梅意清、以及更晚一些的石九梅等,黄梅挑花通过一代一代的挑花女传承下来。她们“母女相授”、“姊妹相赛”,在自制的黄梅挑花作品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爱,借七彩的花枝欢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一旦年龄大了,眼神不济,拿不动针线了,有子孙来求,她就将自己记忆中的挑花纹式拿出来教会她们。她们就这样同针线相伴一生!
黄梅挑花浓郁的地方特色,是黄梅挑女创造的。黄梅挑花女在方寸之间,凭着一根针创造出了属于人类的美的瑰宝。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世纪发扬光大,新近黄梅县委、县政府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把它列为重要保护和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