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重发
话说北京 79 北京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养成的,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的,以老子道德经为宗教教义的中国国教。随着现代化建设所引起的环境危机的显现,各地纷纷掀起研究老子,尊崇老子思想的热潮。原以为话说北京,这道教篇好写。一旦接触到堆积如山的资料,感到十分的棘手。虽不像写基督教伊斯兰教时为缺乏资料而为难,却又为大量资料的取舍而犯愁了。
谁都知道,北京有个白云观这座中国道教学会和协会的会址所在地。 北京的道教宫观,充分展示了中华本土宗教的多神信仰特点及它对民间生活与习俗的深刻影响。元代是道教北方教派全真道最为兴盛的时期。元太祖成吉思汗对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优礼有加,邀其至西征军帐进见,并将他在燕京居住的天长观,赐名为长春宫(因丘处机号长春真人)。后来,此观又名白云观,成为元代的皇家道观、元大都道观的香火日盛,著名的东岳庙、都城隍庙等都是这个时期落成的。明代自明太祖朱元璋始,便好方术,宠信道士,对南方教派正一道尤重扶植。明成祖永乐,因称帝前被封为燕王,故最推崇北方七宿的星辰神真武,加封其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在北京建造了宏大的真武庙。明世宗嘉靖,奉道最虔,为求长生,日事斋醮。因而,明代北京的道观也在不断地增建,其著名者有朝天宫、蟠桃宫、大高玄殿等。清朝统治者虽不似明代皇帝那样热衷于斋醮祈禳,但他们稽古右文政策,也促进了道教的发展。雍正年间,不但在紫禁城四周建起了时应宫、宣仁、凝和、昭显诸庙,还在紫禁城内建庙。清代北京城内的关帝庙多达116座,为京师庙宇之冠。作为典型的多神教,道教在不断造神、布神的同时,还不停地从民间信仰中吸收新神,使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百姓都能从宫观中找到相应的神灵,保佑他们实现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北京四郊分别建立了五座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俗称五顶。此外,门头沟妙峰山上,也建有一座天仙碧霞元君庙,被称为金顶。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庙会期间,白日车马喧闹着,不绝于途。夜间灯火闪烁,灿如列宿。各路香客,达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其实,诸多道教礼仪、活动等等,都是违背老子道德经教义的。老子始终一贯的思想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甚而至于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论。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思想家,是人类辩证思维和道家学派的始祖,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全球哲学之父。据传,尼采说,老子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越认识老子、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世界的。正因如此,早在16世纪初,老子的《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法文、德文、英文、日文、拉丁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总发行量已突破5亿册。美国《纽约时报》还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被道教尊其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最初为春秋时的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见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名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早在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后见周室衰微,于平王三十三年
(前737)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莫知所终。哈哈,这些似乎应当略而不谈。只说说,道教各派系发展如何?
文始派,文始派的创始人为周朝时的关令尹喜,人称“文始先生”“关尹子”在道教中的神位较高。一说他原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
(今陕西周至县)人。一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尹喜本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周康王时为大夫,曾担任函谷关令。《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其思想“贵清”。庄子将其与老子一起称赞为“博大真人”。就道教内丹而言,文始派为最高法派。文始派一传少阳派,二传南华真人庄子,三传西华帝君王骀,王骀又传唐朝人张果老,四传麻衣道者,麻衣道者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君,火龙真君传张三丰。他们之中以南华真人庄子和张三丰最为杰出,庄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此后他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但学识渊博,著《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作《渔父》《盗跖》以诋毁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实庄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继承者,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共同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少阳派,创立人为王玄甫,道经中称之为“少阳帝君”《金莲正宗记》称其为太上之传人,号东华子,称“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为道教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风,白云上真喜而爱之,携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龙法授之。后传道于正阳真人钟离权,得太上之道后隐修于昆嵛山,号东华帝君,复居于五台山紫府洞天,故称“紫府少阳帝君”后显灵于终南山凝阳洞,以道授钟离子。有诗一章载《混成集》其诗曰: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叟复延年,青松岩畔离柯下,白云堆里饮飞泉,不寒不热神荡荡,东来西往气绵绵,三千功行好归去,休向人间说洞天。
正一派,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为巴郡江洲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修长生不死之道。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入四川,在鹤鸣山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钟吕派,钟吕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是宋元内丹术的创始人。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子,仕汉为将军,出兵不利,隐遁终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于东华帝君。后又隐于晋州羊角山,与世隔绝,束发为双髻,采槲叶为衣,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道成,天真赐号太极太宫真人。神游人间,变化无常,作《破迷证道歌》《灵宝毕法》行于世。今终南山凝阳洞传道观即为其遇东华帝君处,咸阳周曲湾正阳宫即为其故居。
南派,南派亦称南宗,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创始人为北宋张伯端,因其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故称“南派”。张伯端得道后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为“南宗五祖”二传刘永年,刘永年传翁葆光,翁葆光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鳌等。
北派,北派亦称北宗,尊王玄甫为一祖,钟离权为二祖,吕洞宾为三祖,刘海蟾为四祖,王重阳为五祖,俗称“北五祖”为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派别。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号海蟾子,又字昭远。五代燕山
(今北京宛平)人。在辽应举,中甲科进士,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
中派,由李道纯开创于元代,主要传法于江浙一带,以“守中”为要,并与东西南北四派有别,故称“中派”。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仪真
(今江苏仪征)人,一说盱眙人,一说梁人。曾遇异人传授,学得道术,住仪真长生观。他通过打坐、参究、棒喝、圆相等手段,将明心见性、修性炼命演化为道教内丹之道,后得道飞升,由此后人就改称长生观为升仙观。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今年是老子诞辰2584周年纪念。老子故里鹿邑县明道宫景区内鲜花雅乐备至,道乐高奏,纪念老子诞辰2584周年拜祭大典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老子庙会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颐翁有诗叹曰,
京城未闻祭老子,白云观内冷清清。妙峰山上游人少,香火东岳庙崇明。
道教习俗民深信,官爱儒家佛悟空。追寻小康当古朴,健体强身简约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