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梦红楼5玉与狱

(2022-11-13 09:50:37)
标签:

解梦红楼5玉与狱

旅游文化

诗词文化

文化采风

颐翁诗词

分类: 解梦红楼
旧作重发

              解  梦  红  楼     玉与狱

 

    红楼梦的核心是那块玉。那块通灵宝玉。并反复强调那玉上面的字。真是个文字玉(文字狱)小儿口含(传)下来的文字玉(狱)啊!哈哈,您说奇也不奇?怪也不怪? 

    这“玉”与那“狱”究竟有没有关系,又是什么关系?

    依本人看来,不但有关系,而且是大有关系。

    旧版红楼梦剧演了许许多多的狱中场景。但就是没有文字狱的意思和踪影。新版却没有了狱的场景。也丝毫没有写文字狱。虽然是甄士隐去,假语村言了。但丝毫没有痕迹,似乎也不符合作者原意。连鲁迅都说,革命者看出的是反满。为什么要反满?还不是因为满人入关的野蛮和文字狱吗?因为有那文字狱,才不得已把甄士(真事)隐,唯贾雨村言。抄(吵)书者曹雪芹也。

文字狱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随时使文人们战战兢兢的无形的枷锁和桎酷。中国的文字狱是由来已久,经久不衰的。

    新版最后,老太太把无字的祖传玉,传给了宝玉。则从此而一病不起。那老太太是姓史的,太史。太史公,写的正是历史。啊,对了。把文字玉或文字狱的,玉与狱,隐去了。存了语言,而没有了文字啊!所以才是,落了个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啊!  

    这玉字,与王字只差右下面的一点。说明这红楼梦,写的是皇家庇佑下的,王公贵族之一般。这在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初年,借石兄之言,讽谏当朝,确实不差。玉与主字比,又是把上边那一点拿到右下边来的。明明是要上边庇佑一下下边。其用心之良苦,不可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啊!

    玉与狱,都有的旧版,似乎很符合最早的作者原意。后来经过几次的增删,把那文字狱的影子,给抹去了。只剩下贾雨村所存下的语言的言了。那砸玉,摔玉与砸碎文字狱之举,似甚相符呢。足见其对此狱所恨之深。写出来也很是“入木三分”的。大家们,都说是曹家的家史。可我偏说不是曹家的家史,而是清初的国史!尤其是,那新版的片尾曲,反复唱诵的。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等等等等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事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当然是---那当时清初非常盛行的逛窑子了。连皇上都去的那个地方啊!只有那地方,才会有什么情种存在,才没有那文字之玉的狱,才会失了玉,花一万两银子,又可以找回来的情玉(情欲)只有那里可以使官宦富贵人家,恩怨仇恨情缘等等的,一股脑地全部都凋零散尽而没有了。所以红楼梦绝对不是那家的家史,而是史家不敢写,没有写的文字狱的狱史。最后只有太史的姑娘---史湘云,没有来。所以,旧版设想的史湘云没官为娼,是不符合原作者的原意的。另外,这贾史王薛,元迎探惜,四家和四春,以及宝黛钗的关系是怎样的?似乎可以用下面的菱形(灵性)来表述才是。

         元               宝               

     探      迎       玉      黛       王      史 

         惜               钗               薛 

    我这菱形(灵性)玉,似乎还是要回到那玉与狱的,文字玉与文字狱的关系上来。那元宝是假的(贾的)玉(狱)才是真的啊!第二行,探迎玉黛王史,三行的,惜钗薛,似乎才正是值得史家探讨的啊!颐翁有诗叹曰,

        余音未落绕梁间,黄赌毒根梦楼缘。

        贪墨而今成大事,君观醒悟两榜前。

        贾甄和谐甄亦贾,难劝权男辱男权。

        荒唐世事荒唐事,嫖赌吃喝总未完。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红楼梦中作者没有公然写出此玉的颜色,只是通过委婉的写作方法隐写了它的颜色:第一次是宝钗托此玉在手上时看到的,“大若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相护”,脂批在“灿若明霞”处点出“色”字,霞为何色?古文中多喻指红色橙色。另一处是莺儿给宝玉打络子,但讨论用什么颜色的络子才好看时,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既然用大红是犯了色(重了色),那么所络之玉定然是一块红玉无疑。

    灵通宝玉: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后来变成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的美玉并记叙了整个红楼梦的故事。这块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通灵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灵魂,也是新版《红楼梦》中所有道具设计的重中之重,为了使镜头前的暴雨更有质感,新红楼剧组设计了近十套方案,并派出几路人马在全国找玉,最终在新疆找到一块疆符合要求的羊脂玉,几经雕琢之后成为剧中呈现的样子,贾宝玉有了价值连城的“真宝玉”。    护官符:是门子送给贾雨村的有关四大家族的谚俗口碑,也是地方宫保命升职的的秘诀。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展现了四大家族的富贵与势力。

第八回通灵玉与金锁同现,莺儿点睛:"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玉上的"一知祸福,二疗冤疾,三除邪祟"不过是普通的吉利话儿,真正管用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不离不弃,芳龄永济"相配,宝玉也深知其故:"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是故回目上标明"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面提醒"金""玉"同现的重要意义,一面不忘了交代"钗黛之争"的大局。正因为此,黛玉对宝玉的"通灵玉"十分敏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黛玉理应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如19回黛玉反问:"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28回又反讽:"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早知自己落草时带来的通灵玉必有命定的配对,所以很是期待。在他心中,必须自己中意的清静女儿才配这块玉。否则,若找不到这位女儿,他就必定视通灵玉为不祥之物,如他自白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 如今黛玉进了贾府,宝玉一见之下顿生爱意,"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满以为黛玉出生时必带有与通灵玉配对的玉,所以迫不及待地问她:"可也有玉没有?"
谁知黛玉并没有一件堪与通灵玉配对儿的"罕物"。不仅如此,宝玉更隐约感到通灵玉所代表的"金玉良缘"另有其人,如此一来,黛玉必然与它有不共戴天之仇。宝玉站在黛玉"木石前盟"的立场上,二人岂能对通灵玉的破坏作用视而不见?所以他们对这块玉陡生"必砸之而后快"之意,宝玉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宝玉砸玉的收尾写黛玉心事:"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看官切记:此句道出了宝玉砸玉正因黛玉而起,宝玉此举的真义恰在于向黛玉表明自己抗拒"金玉姻缘"的决心。、    宝玉砸玉,跟30回袭人被踢、36回宝玉梦话(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一样,皆是"断无是理,竟有是事"(脂批语),看似无理,细味却自有深意,即反抗"金玉姻缘"。不过作者为了追求空灵意境,不肯把话讲得太直露罢了,脂批谓之"金针暗渡法"。
后文果宝玉又一次砸玉,并且这次不再用什么"金针暗渡法"转弯抹角,而是非常直接地写宝玉故意砸玉: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袭人见他脸都气黄了,眼眉都变了,从来没气的这样。(29回)此段与第三回对看,可知宝玉两次砸玉都是针对钗黛"金""木"婚姻之争而有意为之。宝黛二人的确对"通灵玉"恨之入骨。
    后来宝玉的通灵宝玉丢了,且说黛玉先自回去,想起金石的旧话来,反自喜欢,心里说道:'和尚道士的话真个信不得。果真金玉有缘,宝玉如何能把这玉丢了呢。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想了半天,更觉安心,把这一天的劳乏竟不理会,重新倒看起书来。紫鹃倒觉身倦,连催黛玉睡下。黛玉虽躺下,又想到海棠花上,说'这块玉原是胎里带来的,非比寻常之物,来去自有关系。若是这花主好事呢,不该失了这玉呀?看来此花开的不祥,莫非他有不吉之事?'不觉又伤起心来。又转想到喜事上头,此花又似应开,此玉又似应失,如此一悲一喜,直想到五更,方睡着。"(95回)

    据史书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太仆寺卿莫怀古曾于风尘中提拔裱褙汤勤,并将其荐于当时权盛一时严世蕃。汤勤谋占莫怀古之妾雪艳,撺掇严世蕃向莫家索取家藏古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以赝品献给严世蕃。严世蕃得到古玉杯后,不知是假,非常高兴,并升莫怀古为太常。但汤勤认得杯的真假,将真相告之严世蕃。严世蕃非常愤怒,命人到莫府搜取真杯。莫府仆人莫成将真杯藏起来,杯没被搜走。莫怀古害怕再被严世蕃逼交古玉杯,于是弃官逃走。而严世蕃却在朝上上本弹劾莫怀古并派人追拿他,在蓟州将莫怀古拿获,并命蓟州总镇戚继光就地将莫斩首。戚继光欲救莫怀古但无计,莫府仆人莫成与其主人长相极似,愿舍身救主,莫怀古因而得机逃往古北口。戚继光将莫成斩首后,将人头送到京城,但又被汤勤识破。锦衣卫陆炳奉旨调查,并将戚继光拘捕。严世蕃令汤勤会审,陆炳似断为真,汤勤坚持为假;陆由雪艳暗示,看破汤意在得雪,又思开脱戚继光,乃佯装雪艳断与汤勤为妾,汤乃不究。洞房中雪艳刺死汤勤,报仇后自刎。为保住玉杯"一捧雪",莫怀古不惜丢官、弃家舍妾,几经辗转来到中原,将莫姓改为李姓,隐蔽落户。如今在河南省新野县大李营的莫李家,珍藏着这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的古代玉杯"一捧雪",收藏者李占元称其家族为莫怀古的后代,玉杯从明代珍藏至今,已传十九世四百多年。戏剧《一捧雪》及作者年代:

  关于玉杯的传说,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写有传奇《一捧雪》。李玉,江苏吴县人,崇祯末年中乡评副榜,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作有传奇40余种。传奇《一捧雪》在传说的基础上,情节更为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后来京剧、徽剧、晋剧、秦腔、汉剧、豫剧、曲剧等取材于李玉的《一捧雪》,上演有《温凉盏》、《审头刺汤》、《莫成替主》、《搜杯代戮》、《蓟州城》等戏曲传统剧目。现在新野县歪子镇农民作家陈君昌历经三载,写有长篇通俗小说《魂飞激荡一捧雪》。小小玉杯,它那坎坷曲折、悲壮的经历,令人惊叹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解梦红楼4
后一篇:桃园遐想7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