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天桥

(2022-10-09 08:15:47)
标签:

北京的天桥

旅游文化

诗词文化

文化采风

颐翁诗词

分类: 话说北京

北京的天桥

旧作重发

              话说北京  94  北京的天桥 

 

    说北京的天桥,不是说现在的过街天桥,或是如航天桥之类的随处可见的立交桥。而是要说说早年间,皇帝老儿去天坛祭天或去先农坛开犁时,所要经过的天桥,以及民国初始兴旺起来的老北京天桥市场。哈哈,这一说,还真是有了百年翻天覆地变化的天桥呢。不过有人想花几十亿恢复老天桥风貌,那实在是劳民伤财而不可能实现的梦啊。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网购的方兴未艾和未来前景,实在是令人担心您那规划会落空的。就如现在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实在不怎么有原来的风貌,更少有市场效应。中国人简朴惯了。那大饭店,大铺面的排场,去光顾的人毕竟是少数。最好还是多搞点中小实惠的铺面。多搞点老百姓喜闻乐见有经济实惠的玩意儿,政府也许不用花大价钱和太操心。哈哈,又有点罗哩罗嗦了。其实老天桥市场,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前门大街到永定门内好多地面。据说,老天桥位于正阳门外。原有汉白玉石桥一座,三梁四栏。桥下为由西向东的小河龙须沟。因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坛时必经之路而命名天桥。其范围包括正阳门大街,经东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坛坛门之西北,永定门之北地区。这就是,后来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天桥市场和天桥文化韵味,是现代情势不可复制的。

    这天桥的石桥,应始建于元朝。在元朝、明朝以及清朝前期,前门以外到天坛之间存在着一大片水域,为了方便皇帝每年的祭天活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建天桥,是一座南北走向跨河的石拱桥。据载,石桥位于今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和前门大街南口之间的位置。桥长近9,宽近5米,所用石材为汉白玉,有三梁四栏。石桥两侧各有一座木板桥供市民通行,石桥为皇帝祭天专用通道。由于这石桥是皇帝祭天专用,故称为“天桥”。

    北洋政府时期一直到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间的时间,是天桥的黄金时代,民间艺人的表演日趋成熟,大金牙、云里飞等人成为其中的领军人物,世称天桥八怪。这天桥八怪,指的是从清末民初时期,活跃在北京天桥地区进行民间曲艺表演的八位著名艺人。自清初迁汉令之后,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民间娱乐中心,这里遍布茶馆酒肆,活跃着各种行当的民间艺人。后来把这些有独门绝活,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艺人归纳总结出来统称为“天桥八怪”。从清末到民国末期,不同的时代天桥八怪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前后一共出现过三代天桥八怪。同时新世界游艺园等现代游艺设施的兴建,不仅提高了天桥的整体品味,同时也使天桥进一步成为北京的娱乐中心。到1949年之后,随着对天桥地区的整顿和改造,这里不再是北京的娱乐中心,也就再也没有天桥八怪了。最后一茬八怪,有拉洋片的“大金牙”原名焦金池,口内镶有一颗金牙,人称大金牙。有说唱滑稽数来宝曹德奎,因满脸麻子而都叫他曹麻子。他表演与众不同,头上系一根窄带,后面挂一个小铜球,头动球摇引人发笑。相声创始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以说单口相声为主,也会唱。每天开说之前,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程傻子,耍狗熊和顶碗,远近驰名。他功底扎实,技艺超群,头顶十三只花碗,还能弯腰折腿练出几道花样。他演完之后,便又敲锣打鼓再耍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中幡是直径约半尺,长三丈的大竹竿,有几十斤重,扔起来在手、肩、头、胸前、胸后等部位练几手绝技,最后把它扔起来用门牙接住。常傻子能用手掌辟碎大鹅卵石,还能用手指将石头戳碎。当他表演之后即向观众兜售他的百补增力丸。赛活驴,关德俊,所扮驴型道具,用黑布精制而成,穿在身上栩栩如生。表演时,他妻子关金凤骑在驴背,在三层三条腿的板凳搭成的“旱桥”上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惊险动作。练气功和摔跤的沈三,最拿手的是“双风贯耳”——就是在太阳穴上砸砖和“胸前开石”将一石磨盘压在胸上,用铁锤击碎磨盘,而人却安然无恙。过去,除了自发形成的天桥市场之外,天桥地区的十余所庙宇定期形成的庙会也对整个天桥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每逢庙会舞狮、中幡、秧歌、摔跤等民间技艺竞相上演。

    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说现在。您最好不要由政府出面去硬性推动为好啊。那强拧的瓜不甜啊。顺其自然才好。顶多给点税收减免政策。不然您花大价钱建起来,成本久久难以收回,怎么办?那可不比奥运会所遗留的场馆呢。颐翁有诗叹曰,

             难以复制老天桥,顺其自然文化潮。

             潮起潮落市场浪,浪尖风口人逍遥。

             逍遥百姓遵德法,法无定法道法高。

             高超技艺人勤勉,勉强毁球毁情操。

网上搜得资料附后   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正如《天桥一览序》中所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天桥文化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就是对它一个形象的描写。在天桥市场出售的日用百货和小食品价格非常便宜,受到社会底层市民的欢迎,在天桥上演的各种民间艺术也大多迎合了底层市民的欣赏口味,其中包括了各地常见的评书、相声、评剧、梆子、大鼓书、魔术戏法,也有比较少见的洋片、训蛤蟆,甚至连市井骂街都成为天桥艺人表演的项目。另外出售药品和医疗服务也是天桥市场的一大特色,一些江湖郎中,在天桥出售自制药品,   耍中幡中幡由竹竿制成,高约三丈。竿顶有红罗伞,伞下挂着一面绣字的标旗。表演者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或将幡竿竖于一个肘弯处,用力将幡竿颠起,用另一个肘弯接住;或用后脖窝、脑门接住;或用单手托住竿底,反腕将幡竿移到背后,再将竿抛起到前边,或用肘弯或用肩头将竿接住。最难的一招是将竿抛起,用下边的牙齿接住幡竿底部一个边,还要让它仍保持直立的姿态。宝三这一招最拿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京的秋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