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导师课会议纪要
(2022-06-14 22:26:26)主题:《图解多学科知识》工作推进
时间:2022年6月12日早上8:30——12:00
地点:工科楼1506
与会人员:岳邦瑞、费凡、丁禹元、司耕硕、高李度、董清榕、雷雅茹、王玉、吴烨乔、赵素君、王梦琦
记录人:雷雅茹
审核人:费凡
一、制图学(司耕硕)
(一)汇报内容:
1、进一步对分析现状结构与未来功能需求的过程进行的逻辑的梳理。
2、结合案例分析了从城市公园系统尺度到公园分区尺度的相关分析图
3、明确了各尺度的前期分析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看做是由现状结构到目标功能需求的过程)发挥的作用。
(二)问题与回应:
面临问题:分析过程中,思维与制图实践无法融合,分析过程大部分在脑中实现,分析结论与制图分析过程出现断层。
费凡师兄:
各个尺度的功能目标比较虚,没有根据尺度的变化具体落实下去,导致最终应用到制图实践中较难。
岳老师:
1、重新分析新案例对于自己把握以及向他人表达问题重重,建议还是使用比较熟悉的案例,如之前的航天基地西湖公园案例,去进行分析。
2、整体专题推进面临烧水效应,每周交流较少导致专题一直未能深入推进,建议加大每周交流强度。
3、本专题现需解决三个问题:一、基于最近的分析过程结合之前的分析框架四步骤以及已经完成的交通区位分析,总结出景观设计前期分析的基础研究框架;二、基于之前的分析框架四步骤和最近分析过程的逻辑,总结出前期分析的分析步骤程序;三、综合分析基础框架和分析步骤程序,对西安航天基地西湖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检验基础框架与分析程序的实用性。
(三)下周工作计划:
1、综合之前的工作,总结出前期分析的分析基础框架和分析步骤程序。
2、以分析基础框架和分析步骤程序为基础,回顾之前的交通区位分析过程,对西安航天西湖公园进行分析。
二、政治学(高李度)
(一)汇报内容:
1.权力、资本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提出权力、资本与空间关系框架。以华强北片区三个阶段的空间变化为例(工业空间—消费空间——创新空间),用权力空间关系框架解释城市空间变化。
2.规划师在城市规划如何实现利益均衡:提出社区规划师联合对抗模式,即社区规划师可以与市民集团中的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市民、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共同集成一个利益集团,最终形成社区规划师+普通市民+NGO、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三者相互制衡的态势。并且以以纽约格林帕恩和威廉斯堡的城市更新为例说明规划师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作用。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政治学需要完成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应用政治学知识解释城市空间现象,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部分实际上是涉及价值取向(空间正义)的问题,如何实现空间正义,即规划师如何利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知识进行“空间、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空间正义。
(三)下周计划:
1.研究规划师如何利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知识实现空间正义。
2.寻找案例。
三、设计案例(费凡)
(一)汇报内容
提出核心问题“如何建立“对象+指向”结合的空间设计基础分析框架,以指导案例中的多学科知识应用”以及三个细分问题: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分析框架及其与空间设计的关系?空间设计的基础分析框架及其概念内涵?空间设计的基础分析框架如何指导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案例分析?
针对问题一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景观规划设计:改变现有空间或景观的物理结构以实现未来社会功能的过程”,通过空间维度,将物理维度转换为社会维度,物理、空间、社会三维度分别对应结构、空间机制与功能。并提出景观物理结构与特定社会功能在空间维度的因果关系:在空间设计方面指空间的“有—无”结构与“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无—用)
针对问题二提出空间设计的概念“在特定社会功能(用)导向下,基于场地现状空间结构(有—无)的优劣势分析,以制定未来行动方案的过程”。并得到框架,其内涵为:社会功能对应对象的“用”,空间结构对应对象的“有无”,社会功能结合现状条件分析得出空间结构,输出行动方案,来满足社会功能。具体的内含有:step1:“用”的确立:围绕项目决策者与场地利益者的诉求提出综合的设计目标—规范性、程序性知识;step2:“用”导向下的场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基于特定目标对现状空间结构的资源与劣势展开分析—实质性、程序性知识;step3:“用”导向下的空间结构优化行动方案制定:在发扬资源、优化劣势的基础上提出达成特定目标的设计方案—实质性、程序性。
针对问题三,将空间设计分析框架与一般设计流程的关系进行对应。并用东楼广场案例对应问题二的三步骤。根据“用”导向下的场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得到三个现状问题:道路交叉口的下凹地形易引导水流汇集积聚;场地硬质不透水铺装较多,不利于雨水排蓄;场地管网设施老化阻滞雨水排蓄。并进行“用”导向下的空间结构优化行动方案制定:道路交叉口制造凸起地形营造雨水分区—洪峰流量;分区两侧营造下渗凹地并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加速雨水下渗—产、汇流;翻新管网、增设排水口——园林工程技术。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景观规划和空间设计都具有改变现有空间或景观的物理结构以实现未来社会功能的过程。但是要注意区分两者的区别,对景观规划中的“格局、过程、功能”和空间设计中的“有、无、用”并非一一对应,需要思考其中本质区别是什么?就空间设计而言,可以采用“有-无-用”分析框架,“有”(要素在空间排布的物理结构),“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场效应区域或中空的、能够容纳行为-心理的区域),“用”场对于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基于此理解,再继续进行思考与分析,空间设计中,尤其是目前我们对于“有无用”的理解是否合理?是否可以使用“有无用”来指导空间设计?等问题。
(三)下周计划:
调整研究框架,把“有无用”的理念反应在图解之中,根据设计案例专题的研究讨论对设计学和“空间”学进行反馈与修整。
四、规划学(丁禹元、董清榕、雷雅茹)
(一)汇报内容:
1.从规划程序的角度进行历史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空间决定阶段、综合理性规划阶段、多元规划阶段和合作性规划阶段。总结每一阶段的规划程序,其中“不变”的是“现状—规划程序—目标”,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表现在不同群体的利益的引入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规划师的图示的不同。
2.从知识与行为的角度,规划侧重于规划知识的类型以及不同学派知识与行为的关系,强调知识引导未来。
3.从现状与未来的角度,强调规划的未来导向性,区分了可能的未来与规范的未来。
4.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认为规划师揭示“结构——功能”的连接机制,是一个结构——功能的转译过程。
5.从物理人工物和社会人工物角度,认为规划是将物理人工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关系,迁移到社会人工物(就是指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一个新的物理人工物”。
(二)问题与回应:
岳老师:所谓景观规划,景观是对象,规划是指向。“景观”我们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即结构功能关系,实质性的分析框架为“格局—过程—功能”。而“规划”最突出的两点是:1.未来导向性,即了解现状,并规范或控制未来;2.物质实体空间规划,也就是分区(格局)的概念,即用地的镶嵌体,规划最终还是落到不同功能的用地上。景观规划是通过改变模型实现从现有格局到未来功能的转变,最终指向一个类似于斯坦尼兹六步骤的程序性框架。
(三)下周计划
1.总结规划的本质框架、景观规划的框架、规划与景观规划的程序性框架。
五、规划案例(丁禹元、吴烨乔、王玉)
(一)
1.
物理结构受价值规范与对象环境的影响,价值规划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与演替,基于价值规范推导理想功能目标,理想功能目标必须与社会实际进行权衡,最后呈现出的是一个权衡过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同时也需要与对象环境进行互动,又受到社会功能与价值规范的影响来相互反馈。在社会功能向对象环境进行反馈的过程中如果有空间相关的实质性知识的参与,就是空间性的规划。反之,在此过程中,若有非空间相关的实质性知识的参与,即是非空间性的规划。
此外,规划还受到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影响。物理结构向社会功能实现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在尺度上的差异决定了其是宏观尺度上的规划还是小尺度设计。
2.
聚焦于规划层级,通过对基础调查与问题评估来设定生态修复目标,基于规划规范性的需求来对空间格局进行干预,其中又涉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权衡与研判。权衡与研判又可以作为生态修复内循环的一部分来对生态修复目标进行修正。外循环是基于整体监测效果的评估对基础性的修复目标再次进行修正。
(二)
费凡:
需要跳出生态修复语境,在梳理“景观规划”的程序之前,需要先梳理“景观”与“规划”。
岳老师:
(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