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学术沙龙讨论会议纪要
(2022-03-13 13:48:34)主题:硕士论文进展讨论
时间:2022年3月10日下午19:30-22:30
地点:腾讯会议
与会人员:岳邦瑞、丁禹元、潘卫涛、钱芝弘、王敬儒、兰泽青、王蓓、王超、费凡、刘彬、颜雨晗、李思良、胡根柱、王佳楠、唐崇铭、陆惟仪、李博轩、吴淑娜、姚龙杰、赵安琪、席愉、朱明页、朱宗斌
记录人:刘彬、颜雨晗、赵安琪、吴淑娜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
一、沣河流域小组论文架构与硕士论文写作进展
汇报内容(钱芝弘):
对研究小组的主要课题来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研究工作拆分与遗留问题进行汇报。问题来源:课题组问题来源为现实问题,因人类过分强调某类ES提升而导致其他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研究目标为:沣河流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小组研究进展:.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评估(颜、刘) 格局与服务的关系(颜)服务与服务的关系(刘)及小组内目前主要遗留问题
汇报内容(刘彬):
论文题目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评估的沣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汇报。现实问题为:如何系统的解决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学科问题:如何识别沣河流域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以区划实践为导向对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并汇报研究过程、结论、遗留问题。
问题指正与回应:
博士 |
建议 |
是否采纳 |
修改回应 |
兰泽青 |
现实问题与学科问题的关联程度需要补充综述。并辨析“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 |
采纳 |
1.在论文第一章补充相关综述研究,论证现实问题可解决的途径及为何选取“区划”作为研究重点 2.小组讨论后论文采用“驱动因素” |
需要补充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综述:关键现实问题→生态系统服务选取;补充评估工具的选取依据 |
采纳 |
1.在第三章产水量部分成果调整为水源涵养 2.在第一章与第三章补充对象研究,以支持关键生态系统服务选取依据 3.在第一章对评估工具综述加深。 |
|
在文章降低权衡部分可补充规划层面的手法,例如EI、SP等 |
采纳 |
在第五章增补规划尺度手法 |
|
王敬儒 |
为何将研究单元划分为子流域单元而不是行政单元 |
采纳 |
第五章区划成果增加行政单元边界,目的更好的指向管控 |
第四章外部影响因素部分研究成果对第五章结论支撑能力有限;可以与行政单元进行叠加 |
采纳 |
1.在第五章增加外部影响因素成果对管控策略提出的研究 2.增补行政单元结论 |
|
注意写作规范 |
采纳 |
按照学校及工作室对学位论文要求严格修改 |
|
潘卫涛 |
论文现有的区划结论与西安市土地开发导向有冲突;在提出问题与研究对象层面补充沣河流域与渭河的关系、与西安的关系,尤其是西安在沣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现状进行研究,尤其是近西安城区的子流域单元与渭河口 |
采纳 |
1.丁师姐与钱师姐已提供相关资料,该问题作为本论文重点补充部分 2.补充现状调研工作 |
在现实问题为:过分强调单一的水平而导致其他功能退化,那么你如何系统提升? |
采纳 |
在第二章补充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依据 |
|
数据来源需要注明;需要增补从现实问题的角度说明关键ES的选取。在政策上应该 |
采纳 |
在第三章与第五章补充 |
|
功能性区划完成后应该衔接政策性区划才能保证论文结论具有落地性,并且需要叠加行政单元进行分析 |
采纳 |
1.在第五章补充如何衔接进政策区划途径 2.补充行政单元 |
|
丁禹元 |
区划是对地理系统的分类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可以将结论往土地用途管制方向靠拢;需要论证为什么通过区划能够提升或匹配各子流域单元对ES的需求 |
采纳 |
1.在第一章提出问题部分补充区划的意义、作用、实施途径、效果等综述 2.深化第五章区划结论 |
需要考虑政策的动态性、权威性、刚弹性,即不同部门对沣河流域的需求会存在演变,政府部门历年的需求能够为研究提供线索;在政策选取上要考虑发布部门是否权威、是否有指导意义;在解读政策时要考虑哪些是严格要求,哪些是有变动幅度 |
采纳 |
在第四章补充沣河流域主导部门对其历年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
|
补充现行土规相关研究 |
采纳 |
对西安市近期土地规划进行研究 |
|
王蓓 |
加深现实问题与学科问题的匹配度,即提升关键ES且保证其他ES不降低只有区划一种方法吗?为什么通过区划就能够解决? |
采纳 |
在论文第一章补充相关综述研究 |
第四章驱动因素研究对论文结论支撑有限,另建议叠加行政单元分析 |
采纳 |
在管控层面增补驱动因素成果与区划结论的衔接,给出具有发展或保护导向的管控建议。 |
|
在区划部分中,生态系统服务优先级的选取均源于政策,是否需要补充其他方面的佐证? |
采纳 |
在第三章与第五章中补充生态系统服务运转机理与对象各区段问题 |
岳老师总结:
(1)加强工作室内部研究小组间的交流。
(2)建立会后反馈机制,总结问题与问题回应。
汇报内容(颜雨晗):
论文题目为《沣河流域空间格局演变对调节服务影响及优化策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答辩专家提问进行汇报并回应预答辩老师提出的各类问题,邀请各位博士进行点评。
问题指正与回应:
博士 |
建议 |
是否采纳 |
修改回应 |
兰泽青 |
1.生态系统服务选取依据,与现实问题关系没有讲清楚(第二章中选取原因) |
采纳 |
当前沣河中下游区段仍有水质污染情况,依据沣河相关的科考资料以及当前掌握的调研资料,除了一些工厂排污口仍有废水排出,沣河周边(尤其是主河干)也存在一些农业用地造成面源污染,这里需要补充调研进一步进行佐证 |
2.文章逻辑结构有问题,第三章和第五章不能分开来讲; |
部分采纳 |
本文是基于多源数据对格局演变以及格局演变对服务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的是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第四章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对调节服务影响及相关性分析,第五章主要是河道水系格局演变及对调节服务的影响分析,目前解决思路为将第三章与第四章进行精简后合并,将三四章都调整为基于格局演变及对调节服务的影响进行分析的逻辑思维 |
|
3.廊道的分析不完全且目标不明确,对于河网结构分析不足 |
采纳 |
沣河作为山丘区河流水系,为树状结构,其中对于树状结构上的各类指数与网状结构的指数分析仍有所不同,但基于分析完整度上应进一步将数据分析完全并予以进一步解释说明 |
|
4.做小流域优化的时候可以考虑分段,考虑基于不同异质性的空间化,指出不同区段适用的生态手法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建议从策略倒推将前文逻辑进行梳理 |
采纳 |
当前小组内讨论将在第六章对于沣河进行分段研究,针对各个区段不同的调节服务需求进行格局优化上的调整,并基于最后的结论策略提出去梳理前文逻辑框架及精简文章内容 |
|
王敬儒 |
1.研究框架比较清晰,但是文字表达有点混乱,段落文字做整合凝练,研究步骤也比较混乱,逻辑关系不清晰,建议做一个思维导图 |
采纳 |
梳理逻辑框架并整理思维导图,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确定后将予以呈现 |
2.前面的三四五章与第六章的策略提出之间逻辑推导还是有断层 |
采纳 |
将采用倒推的方式将前文的分析予以精简,并且进一步深化分析实现与后面的优化策略有效连接 |
|
潘卫涛 |
1.水源涵养是否为调节服务?多数理解水源涵养为供给服务在概念上如何进行辨析 |
采纳 |
参考吕一河“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 和而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水文服务”,对于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进行辨析,认为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是不同学科对改调节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许多学者看来,水源涵养等同于水文调节,本文对于水源涵养的概念界定中应当进一步深化辨析 |
2.水质净化服务可能在下游段谈到,这些调节服务在哪个区段需要结合进一步调研 |
采纳 |
将进一步补充调研资料 |
|
3.格局过程功能基础理论要做逻辑推理 |
采纳 |
接下来主要将精力投入在理论方法推导与研究的匹配上,进一步梳理逻辑框架 |
|
4.城区段渠化严重,有很多水文景观设置了大型水面,其对城市微气候影响较大,但文章中没有对气候调节进行评估,为什么?可以说明一下 |
采纳 |
气候与水文之间关系复杂,气候调节虽然在调节服务中很重要,但研究更多在区域层面的气候调节,与微气候等概念有尺度上的差异,文章的研究尺度在小流域,更多的是考虑到与水文调节相关,因此在其他的调节服务上进行了舍弃,考虑在调节服务选择部分进一步补充说明几个服务选取的原因 |
|
王蓓 |
1.第六章问题提出和上面的理论分析有些脱节,关联性不强,而且相关问题具体点位还需要结合调研 |
采纳 |
将采用倒推的方式将前文的分析予以精简,并且进一步深化分析实现与后面的优化策略有效连接 |
2.是否考虑专门对某一个区段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研究或基于分段提出修复策略 |
采纳 |
当前思路为分段研究不同段对于调节服务的需求,寻求不同段需要重点提升的调节服务做格局上的优化策略,对于不同段的分析也会基于收集到的资料而有所侧重 |
|
3.相关性分析应该结合指标证明 |
采纳 |
进一步补充证明的相关指标 |
|
丁禹元 |
1.提出的问题跟上面的研究方法适配性 |
采纳 |
采用倒推的方法基于问题对分析进一步精简梳理 |
2.定量化的科学评价及宏观研究与定性的描述性的问题描述有些脱节 |
采纳 |
当前思路为分段研究不同段对于调节服务的需求,寻求不同段需要重点提升的调节服务做格局上的优化策略,对于不同段的分析也会基于收集到的资料而有所侧重 |
岳老师总结:
要求必须增加实地调研并且应当快速推进。同时对所有有对象研究的硕士论文均提出调研的要求,并设立新的论文写作标准——要求论文中调研现状照片应占到照片的20%左右,由钱芝弘师姐进行把关检查。
二、研二硕士论文开题进展
汇报内容(赵安琪):
通过现实问题,宝鸡市中心城区由于城市扩张,占用重要生态空间,导致其水文过程受阻,雨洪调蓄能力出现问题。同时城区绿地系统建设现状显示绿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无法完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提出学科问题,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工具,如何在空间上优化绿地系统的功能,进而进行问题拆分得到三个问题:1.根据雨洪调蓄功能构建底层安全格局;2.依据安全格局识别最需要修复提升的有限关键绿色空间;3.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优化模式,达到生态与文化效益的共同提升。
问题与建议:
兰泽青:
需要做一些综述找问题当前的发展状况和解决状况,对关键问题进行进一步凝练。
王敬儒:
对想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工具匹配,构建一下研究框架。
潘卫涛:
渭河的水文过程与城区绿地系统是否有关系,当前土地利用已成定局,城区内可能没有空间对该过程进行调整。如果聚焦于市内的水文过程或许可能能和学科问题匹配上。
丁禹元:
1.对象指认是否聚焦在宝鸡市的绿地系统不明确
2.
3.
钱芝弘:通过综述寻找创新点,当前创新性不足。
王蓓:
1.城市内涝具体是绿地系统编制还是绿色空间分布,存在一些可能性。
2.
3.
岳老师总结:
1.进行综述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底层需求又是什么?雨洪需求是内涝还是洪水?
2.学科问题目前已经明确了,就是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提升绿地系统的功能/绿色基础设施如何解决绿地系统的缺陷,使其多功能化?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综述关注蓝绿耦合或者蓝绿灰耦合的绿色空间分布,或者是通过绿色空间的调整如何和谐分配蓝绿灰色空间,达到各种空间的耦合?
3.通过综述寻找绿色基础设施在绿地系统中是怎么用的,绿色基础设施如何改造绿地系统。
汇报内容(吴淑娜):
基于3.3日开题讨论内容进行后续研究。对遗留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别包含理论基础、名词理解、问题是否成立、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怎么落地(应答域)、指标落地的有效性六大部分。并最终将问题确定为空间管控(区划)背景下的秦岭北麓长安区段景观生态设计方法研究。并对该问题进行拆分,1.空间管控区划服务于景观空间实践的前提是什么?回应需要明确导则(指标)的科学性。已在李思量论文中体现,但需结合研究对象进行精细化矫正处理。2.秦岭北麓空间管控区划导则与景观设计的衔接方法或路径是什么,y=f(x)?回应明确导则(指标)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分析导则(指标)的属性,结合对象对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划分,筛选核心指标,剔除无效指标,衔接政府指标体系,解决现实困境需求。3.落地路径如何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满足管理者需求,坐实有效性。回应如何测度落地的策略可以有效的达到指标的要求,指标是否被管理者接纳。
问题与建议:
丁禹元:
控规提供的是刚性和弹性的管控,依此修规就可以提出众多的方案。那你如何提供最科学的方案。这之间就存在非常大的断层,如何弥补与衔接就是个问题,在你的研究中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建议参看杨军燕相关论文。
岳老师总结:
1.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来解决问题。对上进行检验,形成不同的具有弹性的模式,给指标对应的模式一定的弹性区间。
2.对下结合现实情景。面对更加现实化的空间,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更加复杂。
3.研究论文中选择一个折中的解,需要回应现实,在理论上求解后,依托现实情况进行赋形,并与管理者、设计师进行对接,以此来判断“解”的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