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泉水在心中流淌

标签:
娱乐旋律石阡歌曲歌词 |
分类: 我的木箱 |

暖暖的泉水在心中流淌
—— 马晓鸣歌曲赏析 / 瘗花秀士
1
我们在一起共事的时间不是很长,只一年多的样子,此后他回到家乡石阡(一个温泉成群的地方),成了一名国家干部,天长地远,联系便少了许多。过了几年,大概是08到09年间,这个渐渐淡忘的名字突然强势出现在文学圈。其后我们在网上有过少量交往,得知他先后当选为县文学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县作协主席,写过不少地方形象歌词,专访过数十位中国文学界领军人物,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不少国家大型刊物发表或获奖。
到这时,马晓鸣可以说是已经声名鹊起,有种不可阻挡的势头。这种骤然井喷式的现象,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马晓鸣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这样的信念和精神使他能够勇往直前,向着心中的高度不断攀登。
2
在十大金曲当中,最知名的大概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我长年沉浸在欧美音乐中的耳朵来评判,其实也算不得经典,旋律与主题都有着八十年代的烙印,它的流行,当是勾起了浮华红尘中人们年华如逝水的共鸣,因而对一同上榜的其他歌曲,我也没有抱以多大的期待。当我带着谨慎乐观的态度初看《爱在山的这一边》的曲谱时,同样也没觉得太有新意,唱了一遍后,觉得还不错,尤其是跟词作者马晓鸣的其他一些作品相比,旋律的成熟度、完整性和原创性要好很多,虽然难以跟《春天的故事》、《父老乡亲》这样的经典作品相比,也比不上该曲作者张全复自己的名作如《蓝蓝的夜蓝蓝的梦》、《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等,但还算得上是成功之作,位列本次十大金曲之中毫不逊色,张全复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爱在山的这一边》是一首复合二段体的快歌,歌曲的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拍以上,介于小快板与快板之间。快歌的旋律一般不会太复杂,除非是庞大繁复的宣叙调,但这是首民族歌曲,欢快型民歌的线条往往比较平直,琅琅上口、情绪饱满是它的特征。
A段前三句的旋律是在一种变奏重复下进行的,这表示出它们是一种并列而不是递进关系,其中每句均有两到四个同音进行的排列组合,显得既铿锵又跳跃;直到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旋律才开始展开与上扬到B段去。
B段的速度其实没有改变,但是在最重要的单数乐句中,曲作者使用了切分音,一下就与主歌紧密、连贯的节奏型区别开来。这两个单句也是全曲的亮点之一,它们的旋法是一种回旋曲式的结构,在一个乐句中形成两次呼应,非常新颖也非常别致。
复合二段体又称复二部,是我比较爱用的一种曲式,它既有C段(“采茶的季节苔茶香”一段)的全新展开,又有再次收拢回B段的统一性。本曲C段的旋律具有十分稳重的歌咏性,配器数量上的大幅削减和大鼓的加入,凸现出优美的人声与自豪的心情,在承接副歌之前,不再重复A段的叙事,这样的曲式在丰富了歌曲层次的同时,也扩大了歌曲的容量。
据介绍,这首由著名作曲家张全复作曲,著名青年歌唱家陈思思首唱的《爱在山的这一边》,曾于2011年9月16日在“中国苔茶之乡·石阡首届苔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正式亮相。随后陈思思多次将该曲带上中央电视台及大型晚会上,并将其收入自己《中国梦》专辑中。
陈思思的演唱活泼而妖娆,她在民族唱法中加入了许多流行的东西,比如哑音的运用,特意弱化声音的金属感,这一点使得她的演唱更具通俗特质和亲切感,更易为不喜正统唱法的听众所接受。
3
马晓鸣从事音乐创作并不自今日始,早年间他让给他的一首为石阡而作的歌词作曲,歌名叫做《热气腾腾石阡茶》,我作了曲后,因找不到人编曲,便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之后他又写了一些形象歌曲,曾把其中一首与外地音乐人《石阡温泉等你来》的歌曲发给我听过,当时我就有种旋律太熟的感觉。现在来听,还是这么个问题,从第一句起就有种极其耳熟的印象,尤其是那声甩腔,明显是模仿了石阡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听完之后,脑子里浮现出更多歌曲的泛黄影子,就我所能记得的,便有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李丹阳的《红月亮》等等,其他乐句乐汇还有一些耳熟的地方,由于大多原曲太老,想不起歌名来了。
《石阡温泉等你来》中出现的这种无法摆脱前人影子的现象,体现出曲作者自身创造力和对旋律整体的把控力的欠缺,乐句的撞车情况、整体的破碎感觉,使这首歌成了一件百衲衣。其实这也是个无可奈何的情况,民族歌曲本身就具有高度模式化和概念化的缺陷,从而也束缚住了众多眼界不够敞亮、思维尚未打开的基层音乐工作者。我在阅曲无数之后发现一条规律:名家重复自己,非名家重复别人。名家重复自己乃灵感枯竭,非名家重复别人,多半是心中缺乏清晰的音乐形象和动机,耳畔绕来绕去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弄不清是原创还是因袭了。
另一首民间小情歌《石阡念》依然是外地音乐人的曲,四段歌词均用先景后情的相同手法,使得恋爱中的少女那种幽幽情思随白云悠游,顺河水流淌,弥散在夜郎的千山万水之间,是一件把个人情爱与家乡山川风貌融为一体的不错的作品。作者发给我的是一个貌似由作曲软件自带midi伴奏,由一个似是本地的非专业歌手唱的demo。这样的一个半成品可以不去管它的编曲与演唱,光听曲子这是一首小调歌曲,山歌的味道较浓,独特性则一般,起承转合还算顺畅,但旋律有打油的倾向,从完整性上说,没有太大的问题,唯一不足的是副歌的两段结束句都采取了相同的速度与节奏,在第一段中这样做没有问题,因为歌曲未完,如果结束句太稳定反而不利承接下面的旋律,但是到了全曲完毕时还是毫无变化的话,就显得不稳定性来了,给人一种后面还有的错觉,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把最后三字重复一遍,在高八度上延长结束即可。
4
《葫芦鹰下跳起舞》的曲为同一个作者创作。这是一个影印文件,大约是从书上或杂志上拍摄下来的,没有任何音视频资料。在进入歌词之前,有一声应和式的吆喝,以一串密集而持续的三连音打击乐作为背景;紧接着旋律响起,依然音型密集、节奏紧凑,在十余个小节的十六分音符里,旋律不断地回环重现、上行下行;其中不时还被一个十六分的休止符骤然割断,使这段过门显得异常活泼佻脱,传达出一种十分浓郁的民族舞曲风,我可以断定,这是一首让人耳目一新的歌曲。
带入歌词之后,旋律一下变得舒缓起来,主歌的四句歌词六个小节基本上在八分音符中进行,起伏抑扬均甚舒缓,恰似在徐徐铺开并抻平一张黑色的夜幕,呼唤人们前来踏歌起舞。副歌一起,顿时令人精神一振,它是在主歌尾音的八度之上突然出现的,并且不断攀升,使得旋律在两三个小节的狭窄空间里,跨度一下达到了十三度。这个突然高扬的旋律是两个衬词,又或是一种民间歌舞的号子,可以想见人们聚集在篝火前,牵着手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的情景,这时候的音乐分成了两个声部,时而重合,时而分开,形成互补互融的一个织体,节奏欢快、情绪饱满、旋律平稳,是一种适于合唱、强调参与、能够调动气氛的音乐,充分抒发出人们抛弃烦恼、忘掉忧伤,全身心投入到这欢乐时刻来的愉悦心情。
5
在《爱在山的那一边》中,采用的是以景带人的角度,歌词简洁质朴,A段在几个排比句式中,只用了“红花绿树”、“龙川河水”、“翩翩白鹤”、“鸳鸯湖畔”几个意象,就把石阡美丽的自然生态和淳厚的人文风光尽情展现于听众眼前,而住在这里的人,在这里产生的情,自然而然地散漫在这些山水之中,B段更加简单,两个再现句就勾勒出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葫芦鹰下跳起舞》的歌词依然简单而直接,A段的第一遍是月亮升、百鸟还的如诗意境,在这样的良宵,邀朋携伴来点篝火,第二遍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其中夹杂弃忧从乐的劝谕;B段歌词在反复中,只在尾句作了变化,第一遍各方客人一同踏歌起舞,第二遍加了留客之意。
马晓鸣发来的作品中,有三首以同一个地名为题的,分别是《石阡温泉等你来》、《石阡念》和《石阡茶香》,名虽相近,形式却大不相同,《石阡温泉》一首,句式长、段落多,看起来颇为厚重,实际上没多少内容,在简单的几个招徕语中,衬词的穿插占到了一半以上,不知是不是作曲时为了配合旋律形式和内容这样改的。《石阡念》是标准的四段体歌词(也即两段体歌曲,主歌副歌各二段),无论整体还是单句,都呈现出短小精练的风格取向,在乡土男女情歌中透射出古典诗词的意蕴,有种隽永玲珑的韵致。《石阡茶香》又有不同,是首三段体歌曲,A段以统一的九字句写茶与人的相互依恋,B段以统一的七字句字石阡贡茶的历史,C段以杂言句写茶山的广阔景象和当地人对远客的热情招待。这首歌的三段词有着不同的节律,A段具有抒情性,宜于用婉转的旋律作低酌浅唱的抒怀,B段虽是七言,却具有诵读性,宜于幼童用私塾念白方式表现,C段多个叠词的运用,使歌词的色彩变得欢快,可用十六分音符作节奏欢快而流畅的合唱。
公益歌曲《心桥》,没有了清泉漾波、红花绿树这些乡村意象,有的是微笑与真诚、参与和奉献这样公共性语言,作为公益歌曲,这样写虽不出彩,问题也不很大,但是像“无限牵”的生硬,“只因有你”的成分残缺是应该避免的。
大致了解了一下马晓鸣的歌词创作情况,我们可以依此作出一些规律性的总结。他的歌词内容主要集中在抒发故园情结、描绘故土风物、歌咏故乡人事这几点上,词风偏于乡土和传统,具有较典型的民族性,是民族民间的音乐形式,而非流行通俗的路子,写作手法多半用词浅显、句式流畅,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切入的独到与个性的凸显。
后一篇:父亲的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