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高高飘扬的‘红纱巾’

标签:
诗歌李小雨《诗刊》诗人 |
分类: 鸣访名谈 |
→ 马晓鸣
→ 李小雨(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
● 据说在家庭的影响下,您四岁便接触诗歌,可以说,您是伴随着父亲的诗歌长大的,小时候,您父亲是否刻意引导您向诗歌道路走?
● 您的诗歌处女作还记得是写什么的吗?
● 您第一次是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的?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
● “唐山”这两个亲切的字眼常在您父亲的作品中出现,唐山是您的根,在您作品中,您写故乡最满意的诗歌作品是哪一首啊?
● 在中国诗坛,李瑛、李小雨父女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您眼中,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
●
在《诗刊》编辑部,您从编辑到编辑部主任再到副主编,30多年的编辑生涯,编发了大量有影响的好诗,见证着中国诗歌的成长,在《诗刊》编辑部,您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现在的《诗刊》和原来的《诗刊》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作为诗歌编辑,如何才能练就慧眼,去发现和培养诗人?
● 您关注现在的民间诗歌刊物吗?您是如何看待民间诗歌刊物的?
—————————————————————————————————————————————————
● 好的诗歌作品您认为它应该具备什么要素、是个什么样子?
● 在您看来,当前的诗与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是生活疏离了诗或是诗疏离了生活?
●
您曾在第二届中韩诗人大会上以题为《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现状及思考》的发言中说:中国当代新诗已经进入了一种“难度写作”。中国诗歌的发展,您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什么关系和问题?
—————————————————————————————————————————————————
●
中国诗歌学会作为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编辑家、诗歌翻译家和诗学教育工作者自愿结合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近年来,中国诗歌学会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
2004年4月,中国诗歌学会决定主办“中国诗歌万里行”大型文化工程,向广大群众传递诗歌精神,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树立诗人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出“最终实现打造1个品牌、创建10个基地、走进100个城市、扶持1000个诗社、联系10000名作者的成果。”得到了广大诗人朋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相应,为什么在2012年5月,“诗歌万里行”采风活动就停止了呢?
●
2013年年初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雷抒雁去世,2013年年末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韩作荣去世,“诗歌的悲伤持续了一年”,作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您如何面对这样的悲伤和损失?
—————————————————————————————————————————————————
● 贵州在您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您熟悉的贵州作家和诗人有哪些?
● 随着“首届贵州诗歌节”的举办,贵州如何以此为契机,促进贵州诗歌健康、有序的发展?
●
从2013年起,“尹珍诗歌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贵州怎样才能将这个诗歌奖做大做强,成为诗歌界乃至中国文化品牌之一?请您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