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阡‘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发言集锦

(2014-09-09 13:30:33)
分类: 我的木箱
黄金时代的六个旁观者
—— 石阡‘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发言集锦

马晓鸣 整理

● 赵卫峰:稚朴与自在
   
    该来的迟早会来,那些春绿、夏花,自然而然的秋水及其之中颤动的青萍、泡沫、顽石和细浪。2014年8月,由贵州省诗歌学会、石阡县文联组织的名为“泉都新诗情”的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在贵阳举行,20余名评论家、诗人及90后诗人共聚一堂,面对面探讨石阡年轻一代诗歌创作现象。近年来,以方李靖、梁沙、陈学林、吴勇、李超、满筱竺等多位石阡县25岁以下的诗人相继在《诗刊》、《星星》、《民族文学》、《诗选刊》、《山花》、《山东文学》、《诗歌月刊》、《诗林》等刊频频亮相,有的作者还参加了《星星》诗刊夏令营,受到广泛关注,也为新时代的贵州诗歌进程注入了新鲜的精神活力。这样的聚集,是一种偶然而必然的尝试:在似乎消除了地理边界的网络时代环境中,重新从“县域”、从“90”近观诗歌生态。
    石阡90后年轻诗歌群现象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可能:比如说网络环境中,写作者地理环境的影响力是否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影响力如何表现?比如说写作者的相互交往、交流或示范作用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如何表现?诸如此类。
    这是我们今天有必要关注石阡年轻一代诗群的原因之一。即它为诗歌的贵州时光提供了“县域”、“90”等有意义的诗歌生态标本。在此对一个年轻的诗歌群落进行观察,并非专指成绩方面,一般来说,诗歌界对诗人的关注往往是在其后期,是对其成绩或成熟期的一种小结,但早关注、早帮助,对于新一代给予及时提醒和帮助其成长是,其实很重要。
    石阡90后诗群起点高、劲头足,他们以诗歌为工具、或道具、或武器,热情地与自我、与我之外的世界进行勾通,锻造审美观,小心翼翼地尝试情感抒发陶冶的可能性和存在的意义,这本身已很可贵。从这点来说,他们与他们周围的正常的人群是有区别的,与他们的同龄人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在用语言、用思考来接触肉眼看不见的事实,来抚摸最近或最远的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无论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他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系贵州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省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会员)


● 颜同林:温泉之乡的精神暖流

   “石阡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的召开,是贵州诗歌界首次对一个本地县域城市的年轻诗歌群体进行集中观察与思考,似乎在当今中国诗坛也是一种创举,意义甚大。为什么大家能愿意坐下来加以认真探讨呢?我想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诗歌是年轻人性相近的事业,诗史上曾有每个年青人都是诗人的观点,他们感性强于理性,对世界的真善美易于捕捉,有对美的幻想与建构能力;二是在地域空间上,消解了边缘与中心之分,年轻人以自我为核心,标划各自的精神领地与高度,不断形成新的精神高地;三是于贵州诗坛,虽然有为数不多的长跑者,但80后,90后等为代表的年轻诗群在不断成长与壮大,贵州诗坛的希望寄托在一代年轻诗人身上。不论名气、学历与资历,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诗艺,我认为此次石阡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的举办,具有借鉴、示范与建构等多重意义,贵州石阡90后六位诗人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次“石阡90后诗歌现象研讨会”上出现的六位90后诗人,代表着石阡90后诗人群体,能够做到文体参差、内质硬朗、个性鲜明,令人欣慰,诗人们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外露的才情,也让人侧目。当然,苛刻地看,从生活到艺术,从立意到修辞,各位仍有许多崎岖之路要走。好在“青春作伴好为诗”,希望各位今后创作多阅读、多思考,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成为今后贵州诗坛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贵州师大教授、文学博士)

 
● 郑瞳:找到诗歌中的自己

    作为一个诗歌编辑,在贵州,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优秀的贵州本土“90后”诗人,但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县,能够像石阡这样,有着如此集中且起点较高的一个“90后”诗人群体;也没有哪一个县像石阡前这样,专门为这些“90后”的诗人举行研讨会。
    石阡的“90”后诗人,我最熟悉的是梁沙,我编过几次她的诗歌,分别发在《山花》和《贵州都市报文化周刊》,但今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人。之前我还读过满筱竺和陈学林的少数作品。我觉得他们也很有潜力。像满筱竺的“夜,仿佛只画了寥寥数笔”、“河边的木屋怎么也隔不断哭泣的水声”,这语言就很动人,充满张力。而陈学林的“门,要关得很轻,像两个人的私语”,也展现了诗人对诗的敏感。至于其他几位诗人,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机会读到他们的诗歌,我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系《山花》编辑)


● 陈晓军:黄金时代的六个旁观者
 
    最近,贵州新生代诗歌写作者方李靖、梁沙、满筱竺、李超、陈学林、树弦的作品引起关注,他们都有一个共享的故乡——石阡。石阡对于我并不陌生。我的石阡朋友徐再高也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他百忙中也经常把有关石阡温泉、茶叶的诗歌发送给我赏读,还有十多年前就认识的马晓鸣兄弟也一直在执着地写诗,石阡民族中学多年来都办有校园诗社。所以,石阡这些90后诗人不是一下子凭空出来的。
    出生在泉都石阡这块“夜郎”旧地的90后写作者们,无论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他们的诗中,都纷纷出走,身体和灵魂穿行在钢筋水泥的城镇化进程中。在现代性不断扩张的种种推操中,他们感伤迷茫、沉思冥想、孤独无依。他们灵魂在故乡与异乡间徘徊不定,在工业和农业中企图超越,惟一确定能证实自己存在的,就是这些敏感而复杂的体验和情绪写成的诗歌。生活快节奏前行,令人不及停留反顾,就后会无期了。他们的诗,也如同他们的人,有着各自的“身份”。诗人的内心也难免受到时代的辐射,他们可能是剧中人,至少,也是旁观者。
    (作者系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 徐必常:弹着竖琴走四方

     首先应该说的是惊喜和祝贺,在我们贵州石阡这个较长时期以来文化彰显的力度不是很大的地方,突然就出现了一群在创作上有一定实绩的年轻诗歌作者,他们的出现一方面自然不是偶然的,记得是在前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创作会议在石阡召开,也是那一次,我也是对石阡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记得那一次的改稿会在诗歌小组最终办成了一个沙龙,让各位作者都能够在会上畅所欲言。在那次会上有两位初次谋面的石阡诗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是姓熊的先生,他的旧体诗的成就如果把他放到唐代,肯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再一个就是梁沙,她的《苔茶姑娘》让我眼前一亮,一下就打动了我。
    这六位诗人中,在石阡笔会上还读到过陈学林、吴勇、满筱竺、李超的作品。一晃两年就过去了,对于耕耘者来说,两年就意味着不少的收获。
    石阡这六位诗人作品的风格是千姿百态的,石阡的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的芳香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很多诗群没做到而石阡的诗人群体却做到了,光凭这一点,这六位诗人的创作都是值得祝贺的。更值得祝贺的是,他们年轻,他们都是从石阡出发,弹着竖琴,各自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就像从石阡这个平台朝四面八方射出的诗歌之箭。
    (作者系《贵州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协会员)
 

● 颜若水:沿着善良的心迹走来
   
    当一个人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善的时候,他就开始了真实不虚的心里旅程。石阡九〇后诗人群的出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行走,着眼于心灵表述,传达“少年志气”,透露恒常幽远的生命信息,展示着自己的诗意抱负。他们有一个总体的特征,即:以文字的朴实讲述着内心的慈悲。
    综述六位诗人的诗歌,可以这样说,他们以自己的生活轨迹作明线,描述生存,以生命轨迹为隐线,讲述灵魂。在生存与灵魂之间,诗歌大概就是他们调适内心的手段了。相信这些年轻的诗人在去掉“我”色彩之后,诗性的表达会臻于更美好的境界。
    以上的文字,告白着一个真相:石阡九〇后,他们正沿着自己善良的心迹,以诗歌的方式,朝我们走来了。     (作者系诗评家、主任记者,贵州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 黑黑:石阡90后方李靖诗歌的简扼感想

    读了今天要讨论的几位年轻诗人的作品,感到吃惊,甚至有一些震惊。是一批很棒的作品,是一群很棒的年轻诗人。他们的创作起点都很高,已经逐步褪去了青春期的生涩。这样一群年轻诗人出现在石阡这样一个比较边远的县域,实在可喜可贺。
    必须说,像石阡90后这样整体性的、高质量的、大密度的诗歌呈现是少见的。这几位年轻人前景不可限量。从他们身上,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仿佛感到贵州诗歌的火山将喷迸而出。我对他们的诗歌未来充满期待。
    方李靖等年轻诗人的出现,在贵州是一个异数,很不容易。客观讲,她们的诗歌现在还不够成熟,除了她们自己的奋发努力而外,更需要文学界、诗歌界以及理论界给予大力扶持。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上,一件一件地去做,不能虚假,不能空泛。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更是个人的期望。
   (作者系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