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向鲁院,天高云淡。
因为文学,我与“鲁迅”这一崇高的名字结缘,这是一个在生命里隆重的九月。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里度过的是短暂却深入骨髓的时光。在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荣幸。
鲁院的老师,这些才华横溢,涵养深厚的学者和教授为我扩宽了文学创作的视野,使我更加明白了作家的担当与责任、文学的无尽世界和无尽力量,使我按捺不住一次次地抚摸我文字的满朝文武。
李敬泽老师给我们上课的题目是《时代之变与小说家的难题》,但李敬泽老师讲的不全是小说,从文学的价值、时代之变、文学想象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同时给写小说、散文、诗歌的同学们打开了文字的另一扇窗。
胡平老师讲演的是《创作感染力的问题》,他从语言的感染力、故事与情节感染力、细节感染力、情境感染力等着手,让我更加明白了要扎扎实实的创作,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有人看、有人喜欢。
葛红兵老师讲演的题目是《创意产业与文化发展》和《创意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他分析了中国文化现状,从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国际接轨进行了耳目一新的演讲;他演讲的许多内容新颖、多彩,我钦佩着葛红兵老师,他把这个叫文化的词经营得风生水起。
白描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优秀作家素质解析》,他主要以他的老朋友、同事、部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解析了他们苦难的成长经历、勤奋与执着……他们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敬佩。
欧阳黔森老师讲演的题目是《当今中国影视剧的困惑》,他讲解了当前影视剧的现状及一些存在的问题,令人深思。他的睿智、沉稳、大气让人由衷敬佩。
施战军老师上课围绕《人文魅性与我们的表达》,他说,我们现在的文学最要命的是把许多东西忽略,看到的是新闻式的文学、报道性的文学。是的,我们的文学应保持和超过常人的体温,这样才可以相互取暖。作为国刊《人民文学》的掌门人,他对文学的许多独到见解是那样的不随波逐流。
张清华老师的《从先锋写作到极端性写作》、孟繁华老师的《乡村文明的崩溃与新文明的崛起》、成曾樾老师的《体验与细节》、叶梅老师的《不断崛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等等,如果只用一句话来说出我的感动,那么就是:聆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来自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云南、广西六省区市的44名同学,在鲁院如母亲般的召唤下,从四面八方相聚在贵阳市园林路71号的贵阳市委党校。之前,我们通过网络,寻找44位“鲁西南二”班的同学……不但申请了qq群,并链接了博客、建立了班级博客,同学早在群里认识并沟通着。我们在“爽爽的贵阳”的天空下无拘无束地交流、口无遮拦地倾诉。有同学戏言:“我们就要为文学而疯了”。开学转身就是结业,我们珍惜的不是每一天、每一秒,而是每一瞬。别了,同学,今后文字陪伴在我们左右,天涯似咫尺。
鲁院的领导和相关教职员工、贵州省作协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他们为了本期作家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一直做着看不见的奉献。他们科学地安排高质量的课程、安排舒适的生活环境、组织社会实践与采风等等,让我们温暖而感动。
如此种种,是文学将我们紧紧相连。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借用西藏同学的话说出:扎西德勒!
在这短暂的学习期间,我若有所思、真真切切地过着光阴。
再见,鲁院,我会努力用文字证明我从鲁院来。
马晓鸣·2012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