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的山歌汩汩流淌
◆ 马晓鸣
你看天边(哪)那朵云(吔),
又想落雨(哪)又想(吔)晴。
你看(哪)路上(吔)那个妹,
又想粘人(哪)又怕(嗷)人。
这时的真实场景是:天边没有云朵,路上也没有徘徊的小妹,我们在对门弯附近放牛砍柴。但我们的确在竭力地吼叫。
我们的山歌夹着方言,是用“哪”、“吔”、“嗷”来承上启下,导致其节奏自由、旋律悠长、无拘无束。在山远天高的对门弯,它的舞台是青山绿水间和荒郊野岭。在我年少宁静的对门弯,有太多的山歌和我们做伴,而今,能信手拈来的没几首了。
三根杉木发嫩苔,
三个大姐下山来。
中间大姐人才好,
快回家去请媒来。
透过磁性的倾诉,一幅幅乡村视屏跃然眼前,男青年对爱的渴盼和爱在心口难开的情愫排山倒海;其词其调真切地反映了对爱情热烈而勇敢的追求,但在封建礼教的笼罩下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因为在我记得这首山歌的时候,我们村寨还在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其实,那时的我们根本没有情窦初开。忘记了是如何学来这些和我们年龄不适宜传唱的山歌。要学会唱山歌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在放牛砍柴的同时要玩对歌的游戏。太阳一寸一寸地照在一群牛羊的身上,小伙伴们分成两组,我们衣衫褴褛腰别柴刀分坐在几块石板上,规则是一方一首的接唱且不能重复,唱不下去的为输家。
甲方:
……
芭蕉叶上好多路?
棕树底下几条根?
……
乙方:
……
芭蕉叶上千条路。
棕树底下万条根。
……
除了常规的演绎,我们常常要临时编造一些问题以山歌的唱法为难对方,当然有的问题和答唱是约定成俗的。
你来我往,我们嘹亮的歌声和众鸟的歌声响彻山坡。终于,一方江郎才尽了,于是他们就胡编乱扯,占上风的对方提高了声音和加快了唱歌的速度,不服输的他们急了,就粗言粗语的骂人。一次,青青娃们又输了,他一下停止了哭泣,流着泪水大声说道:“我去喊我哥哥来”,然后转身跑下坡去。有时到最后难免发展成一场扯皮打架的事件,但第二天照样一块放牛,一块砍柴,不几日又重归于好了。
唱山歌不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们也常常唱,只是他们不像我们张口就来。他们只是朴素的吟唱,也许他们是想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揉进悠悠的歌声中,在一唱一和间彻底释放。
好久没到这山来,
这山凉水起青苔。
拨开青苔吃凉水,
蚂蝗弯弯顺水来。
童年的我们大多胆子小,独自行走总会担心树丛或路边会跳出什么来,于是在一个人前行时就会大声的唱着山歌为自己壮胆。其实,差不多漫山都有砍柴割草劳动的寨邻,只要山歌响起,不远处就有人接唱,隔山隔岭也可表情达意,相互交流。于是就不再害怕了。
慢慢的,我们就在脑海中装下了七七八八的山歌。
大雨落来我不愁,
蓑衣斗篷在后头。
蓑衣还在棕树上,
斗篷还在竹林头。
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空阴沉伴有雷鸣电闪,一场大雨就要到来,那时我在家中的灶台边烧苞谷吃,突然,院坝下的伙伴唱起了山歌。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歌词,也跟着唱了起来,一个伙伴接着也唱了起来,又一个又接唱了下去……一时间,在大雨瓢泼的对门弯,这首山歌此起彼伏地回荡,大人们也没有责怪我们。好多年后,当大雨来临的时,我常想起这首“大雨落来我不愁”的山歌,想起老家的木房、炊烟、忙碌的爹娘和不再年少的伙伴。
在我们那个山寨,唱山歌是劳动者为了自娱自乐,不像有的地方有民间歌会,所以我的伙伴没能在歌声中订下终身大事,这是一个深深的遗憾。我自认为在对歌这方面是有些天赋的,我一直渴望在一场对歌中,一位着少数民族服饰明眸如水的女孩羞羞答答地被我的歌声或者其他征服,然后我们携手在明媚的对门弯耕田织布、在广阔的人间比翼双飞。
我们的山歌没有歌名,我不知道这些山歌的原创作者姓甚名谁,只知道是一辈辈人在传唱着。的确,这些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台前幕后是难以考究的。歌词几乎都是七言四句,上句和下句歌词之间对接工整押韵,语言接近口语,多用双关语,作品表达浅显易懂,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包含的情义却很丰富。如今走红歌曲中的歌词是无法与流传在对门弯一带的山歌中的很多词媲美的。
只要会说话的人都是唱歌者,山歌的普及超过了文化普及。在我们邻近的岩门,有一位姓罗的老汉,一个字不识,据说可以唱三天三夜的山歌,后来我拜访过他,边聊他就边拉开了喉咙。
大田栽秧行对行,
中间栽个鲤鱼塘。
鲤鱼塘头好洗澡,
桂花树下好歇凉。
罗的日子很清贫,但在他的歌声中,感觉他是那样的潇洒自如。可惜,我没有把他可以唱三天三夜的山歌记录下来,他早带着一肚子歌曲到另一个世界歇凉和歌唱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我们云贵高原的山歌是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地。
哦,这些山歌不是我们对门弯的特产。这些年我颠沛流离,原汁原味的吼叫常常在记忆的深处汩汩流淌,我无数次乘着歌声回到魂牵梦绕的对门弯,仿佛又置身于山坡峡谷、田间地头。
我从乡亲们那里了解到:再也没有当年熟悉的山歌萦绕着对门弯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就要到此为止了?想到这,我的心就隐隐作痛。
放牛砍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马晓鸣的山歌还在的。
(插图为:近眺对门弯)
(2009.12.4 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