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阡县作家协会召开2009年年会
12月13日,来自石阡县各条战线的20余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汇聚一堂,召开“石阡县作家协会2009年年会”。
2009年来,石阡县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上百件文学作品频频在《中国作家》《山花》《散文诗》《贵州作家》《贵州日报》《梵净山》《铜仁日报•周末版》等刊物发表;与《中国作家》杂志社选编了《中国作家•石阡文学作品集》;出版和编著了《独木桥》、《摄氏八度》、《石阡温泉文化专辑系列丛书》等多部作品集;有部分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多部选集;特别在《贵州日报》副刊上突破了该县在该刊全年发表的历史性记录,共发表诗歌、散文近40件等。
会议对全县2009年文学创作工作进行了总结,参会人员还作了创作感悟的发言等。(图为年会一角)
附:马晓鸣的两个发言

团结
交流 进步
——
石阡县作家协会2009年工作总结(节选)
马晓鸣
各位文友:
大家下午好,我们的总结我想围绕六个字展开,即:团结 交流 进步 。
2007年冬天,我们石阡的一帮文朋诗友聚在了一起,话题指向了一处:如何让石阡的文学创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何把我们这帮人紧紧地团结起来?在他们的推举和信任下,我作为牵头人之一忙碌开了……其实,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需要在座的各位来共同完成的。
2009年来,我们围绕创作本身,鼓励带动石阡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找准石阡文学的突围方向,开创了我县文学创作的历史性新局面,提高了石阡文学的群体力量及在省内外的影响,为石阡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的成绩
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下,石阡县文学创作势头迅猛,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一批文学爱好者脱颖而出。
回望2009年我县的文学创作,值得一提的是由我们石阡县与《中国作家》杂志社选编的《中国作家•石阡文学作品集》于2009年4月以专刊的方式出刊。一个边远的小县能和全国文学权威刊物联袂文学盛事,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这是首本展示石阡籍作家、文学爱好者整体实力的文学作品集。共收入36名石阡籍作家、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这些作品大部分发表于国家级、省地级刊物,全是作者的力作。该作品集立足石阡,紧扣时代宗旨,讴歌、表现、描绘、展示了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文学力量。该专辑由时任县委书记杨德华,时任县长赵贡桥,县人大主任赵培成,县政协主席付贵兰,县委副书记黄万清担任顾问,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胜龙作序。该专辑出刊后,来自省内外的好评如潮。
年初,马晓鸣、游筑京成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填补了我县没有省作家协会会员的空白。
今年,韩太国的长篇小说《独木桥》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独木桥》共25章30万字,以龙川河边一村庄为背景,以一户农家的两个女儿为主人公,以饱满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质,故事普通平凡,但曲折动人,高潮不断,感人至深,读来荡气回肠。
白丁一直沉醉于文人散文近乎禅意的静态表述,他总是控制不住倾诉的欲望,他联系自身的经历和现实,联系古典的叙述、抒情,引发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现实隐约的批评。白丁在表达方式上常常给人一种无拘无束之感,其行文随意而自然。他与铜仁地区7位最具实力的青年作家合著了《摄氏八度》,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朱良德在二十年的诗歌道路上,走走停停,几度离开,又几度回来,割舍不下的就是已经占据他心灵至高地位的诗歌。今年,朱良德的诗集《稻草哲学》即将出版。
蔡中华所著、近10万字的《旅游资源调查——用脚步感受石阡》也将马上出版,跟随他优美的文字,我们将感受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多姿多彩的石阡
今年来,马晓鸣、杨芳、游筑京、朱良德、韩太国、聂洁、冯铭、杨再龙、白丁、陈正海、文毅、冯世瑜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上百件文学作品频频在《中国作家》、《山花》、《散文诗》、《贵州作家》、《贵州日报》、《梵净山》、《铜仁日报•周末版》等刊物发表。特别在《贵州日报》副刊上突破了我县在该刊全年发表的历史性记录,今年共发表诗歌、散文近40件!
朱良德的诗歌《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捂住祖国流血的伤口》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年诗歌》大型文学年度权威选本。
马晓鸣的诗歌《我为秭归画幅画》 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中有幸获得优秀作品奖。
同时,莫清洲、肖磊、甘迅、刘明礼、文杰、徐梅等已积极加入到了我县的文学创作的队伍中,且出手不凡、别具一格。
一批在校学生已崭露头角。文博中学学生郭娅雯的作文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等主办、全国82家报刊社承办的“恒源祥文学之星”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真的是可喜可贺!
为了搞好“石阡县首届温泉文化节”,我们还协助编写了《石阡温泉文化专辑系列丛书》、《石阡县个性化邮册》。
石阡文学创作正在以集团军的姿态和蓬勃的生机活跃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人才辈出、佳作不断、重视交流的特点。
回眸2009年的文学创作,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表现在:
1:部分有实力的人只是把文学创作停留在嘴巴上,没有实际的动作;
2:真正静得下来创作的人不多;
3:向大刊物发表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4: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太少。
二:明年的打算:
一是组织采风活动。我们将不遗余力的与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采风,进一步拓宽广大作者的创作视野,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写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二是推介重点作者。对文学爱好者中创作实力强、有创作基础,本身有创作计划的作者,协助策划个人或多人作品集,寻求重点作者和重点作品的新突破。
三是配合景点景区,选派重点作者创作一批文学作品。我们明年计划联系一个乡镇,助其编写其乡镇风光风情的文学作品集。
四是继续加强对外交往,即与邻近县市文学界的交往,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同时积极向地区作家协会推荐会员,协助完成省作协会员的申报工作。
五是策划编写《诗话石阡》,用2005年举办的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准备请省内外诗人配诗,与权威刊物或出版社联合出版。
六是完善“石阡县作家协会”相关章程,让其发挥作用。
七是争取与一家本地企业联手,共同发展我县文学事业。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组织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只要在座的各位都积极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去,我们石阡县文学事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13日
马晓鸣创作感悟的发言(节选):
再过17天,就是2010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去年的这个座谈会也是在这里开的,只是没有这么多的新面孔,这说明我们石阡文学事业正在蒸蒸日上。
我是农村的孩子,我的老家在青阳乡的对门弯,我能走出那座大山,这得感谢文学。
如果没有文学的爱好,我就会远离新闻、远离文字,我就可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烟农或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
十年间,我从一名农村青年成为一名乡干部、再成为一名打工记者、到现在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我的命运能发生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文学,
当一名作家是我多年来执着的愿望,但在现实面前,我却选择了做一名新闻记者。但并没有影响我的文学创作,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白天干新闻记者的活,夜晚做作家诗人的梦。
我业余创作已十多年了,虽然作品发表了几十万字,但都是些小东西、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虽然作品集也出了一两本,但都是薄薄的、粗糙的。虽然头上有着《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光环,但我知道自己只有几斤几两。
我赞同著名诗人叶文福说的:我觉得一座火山其实就是一位诗人。有诗就爆发,没诗就沉默。至于别人议论说这是死火山或者是活火山这是坏火山这是好火山之类的,一概不予理睬。能量之至,能量之为,诗其实不是我作的,是生活与我的天人之合的产物,只不过生活用了我之脑,假了我之手。
作为一名文学写作爱好者,要坚信一条:“当世上所有虚幻的追求都过去之后,文学依然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其他文友的发言未整理,抱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