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坚守文学常道  创新艺术特色

(2009-04-21 10:16: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木箱

坚守文学常道  创新艺术特色
        —— 读马晓鸣诗歌的一些体会

         ▲ 山西 // 刘正道

 

     初次见到马晓鸣,是在《贵州日报》“娄山关”文艺副刊,当期报纸选发了他的组诗《节气向我们招手》,共7首,每首诗都以节气名称冠名,很有特点和想法,我在当天就曾转发,并作了学习注解。这一组诗,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首《谷雨:日理万机的父亲》,马晓鸣写道:“父亲的汗水使劲地抽打四月/他在水田中开始了新一轮跋涉/划过来又划过去/他的额头上就有了乡村的胎记//斗笠为伴的父亲还没有烧完一袋烟/下一站就是立夏了/忙  实在是忙/甚至没有注意放学回家的我们” 作者形容父亲繁忙,没有去刻意运用技巧,而是用一句忙得“甚至没有注意到放学回家的我们”,足以想见父亲的忙了,于是,在最后一节 “其实  许多父亲和我父亲一样/面对大地和节气/都在日理万机” 来得水到渠成,也格外有分量。作者在朴素的语言中,完成了心中的深层次的表达。这一组诗,让我了解了马晓鸣诗歌写作的基本价值追求。
    马晓鸣的诗歌写作引起了我的关注,接下来又读了他的几乎全部的作品。
    马晓鸣在《乡村是唢呐的铁杆粉丝》中这样写道:“音乐回荡在乡村红白喜事里/两支唢呐所向披靡”  “木制锥形管里的歌谣/一如既往地醉着/一辈又一辈的父老乡亲/这样的醉已经落到我的头上”  这样的语言读来异常感人,原因是作者深深地倾注了对民间的情感关注,乡村中的所见所闻,乡村的快乐与每一个事件,都毫无疑问地走进了马晓鸣的内在世界。这使得马晓鸣的诗歌写作体现为对文学常道的一种坚守,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指出的,“常道是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生命意识、价值精神”。马晓鸣正是基于此点,使自己的写作萌发出了动人的生活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指向。
     如果说以上两首作品仍然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在马晓鸣《我的诗歌已抵达汶川》一诗中,这种价值精神体现得尤为深刻具体。“今夜,天气阴沉/我的诗歌马不停蹄/挥师四川西北/8.0级地震赶在了我们之前/国务院温总理赶在了我们之前//今夜,我的诗歌已兵分三路抵达汶川县周围/一路奔向地下的生命/一路奔向升天的灵魂/一路奔向灾区的乡亲……” 诗歌在重大事件面前站了出来,发出呼喊与拯救、关爱与心疼,在坚守文学常道的同时,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力量。
    马晓鸣在坚持文学的普遍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语言的锤炼,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一根铁钉卡着我》是这样描述思乡之情:“爹娘站在家门口含泪的瞬间/像一根铁钉扎进心头/秋天又打马西去/一札家书是我唯一的止痛膏药……”  在同类的表述乡愁的作品中,马晓鸣找到了自己的“止痛膏药”。这首诗在作结时,也是耐人寻味:“我灵机一动/拜托一个要好的方块字/请它从稿纸中跑出/模仿我的样子喊爹娘”  这显示出作者对乡村题材的熟练把握,以及由此体现出的艺术创新特色。同类的作品中,《多想变成一粒种子返乡》也颇值得一读,在此不赘。
    纵观马晓鸣诗歌写作,带给我这样的启示:就创作而言,诗歌写作除了需要坚守普遍价值的常道外,亦需要在艺术创新方面作出延伸和开拓。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写作的合理契机,既不流失于心灵的蛮野,又具有艺术特质的呈现。内在的坚守与独特的艺术相结合,必将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也是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作品。在这里,祝愿马晓鸣在文学创作领域继续前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09-4-18  
                    摘录于《诗歌赏析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