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朴实的坚守与自由的表达

(2008-11-25 21:18: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木箱

朴实的坚守与自由的表达

—— 《一半是石一半是阡》序

 

喻子涵

 

 

马晓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性的人物。

他没有高一点的学历,所以许多门不朝他开,而他却奇迹般地叩开一道道森严的大门;他的知识不算很多,而他却自如地从事着需要文化知识功底的文字书写工作;常说记者敏锐、作家神通,一般人难以为之,而他恰恰做着记者和作家们做的事情。人有所失,则必有所得。命运对他苛刻要求,社会对他无暇顾及,而人生却格外补给他聪敏与勤朴。一颗易感和善思的心,使他认识了自己,也领悟了世界;一双不知疲倦的脚,走南闯北,进城下乡,多了几许风尘,也收获了几多智识和经验。

因此,他至今能有一两百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也就一点不觉得奇怪了。

打开《一半是石一半是阡》的书稿,读上几页文字,一个马晓鸣的形象就晃在你的眼前;当你合上他的书,他心灵的倒影便显现在你的脑海——依然是那样的勤朴而少语,那样的聪敏而善思。在他那感性与智性交织的语言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漫溢和力量的涌动。

然而,一切源自他的故乡情结和生命价值的追求精神。

 

这是一个卑微诗人的伟大家乡。就让旧事在紫砂壶中沉浮。(《观看石阡》)

故乡的罐罐茶像一首原生态的民歌。在青阳,姜茶和罐罐茶紧紧相依并穿梭于朴素的方言中。(《青阳品茶》)

 

他曾经游走四方,为一个目标茫然地寻找,而最后找到的却还是他的故乡。故乡是他的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他的人生的落脚点;故乡是他的文学的启蒙,也是他的文学的内核。故乡的人事物景,已经长在他的心里,流在他的血里,写在他的脸上。而这,恰恰是他诗性的光芒所在。

 

明晃晃的阳光

已将我们和耕牛晒为一体(《清明》)

 

与农人同饮民歌

啃食农事(《》)

 

移动在田土上的风景

是乡亲和汗水的另类舞蹈(《笠》)

 

村庄的老伙伴蹲在村口

稻谷不再为它翻山越岭(《面对碾房我感到汗颜》)

 

锄头沉默寡言

像我的父亲(《伸进城市的锄头》)

 

他的诗有一种质感,凭感性捕捉一切视域的事物,那原初的景象,原初的感觉,原初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质朴与纯净。这其实很重要。他让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美,还原了天性。他获得了一种精神自由的表达。命运带他奔走这个世界,他就有必要表达这个世界。

 

我在自己的诗歌江山里纵马驰骋,我在自己的诗歌天地间呼风唤雨……我因为诗歌多了一个世界……(《后记》)

 

他用新闻和文学的方式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口,他敏感地瞭望,真切地感知,深刻地解剖,形象地记录。在一种平实的叙写中,传达一种正义、良知与责任,表现与痛苦周旋、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当然有时也表达一种欢愉与人生的进取。他能认识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的心灵,能感悟世界并表达世界,这是他的精神之美所在,智慧之光所在。因此,他的散文与诗歌呈现一种智性的思考,将内心与世界、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带给人一种可思的阅读。

 

“会计”一词有千万种解读,在我的词典中它一头牵着父亲一头系着沧桑。(《父亲曾经是会计》)

或许因了一直以来的谋生坎坷,或许因了肤浅的经历而感叹所谓的沧桑。那段时间我总是认为:活着真累。然而,有天我去采访一位绝症患者,在与他无遮无拦的交流中,使我更加明白了生命和活着的意义。(《难以忘却的采访》)

 

有时我在想,想象对文学来说固然重要,但在浮泛之风蔓延、不以伪作为耻的时代,真实、诚实、朴实却更为重要。这里的真实、诚实、朴实,指的是思想与情感的真实,体验与写作的诚实,文字与风格的朴实。这三样东西投入的多少,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含金量。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情感化处理。诚然,现实生活是广泛的,它包括内心与心外两个世界。内心的现实与现实的内心,都能反映一个真实的世界,它既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又是心灵世界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是出自作者眼中和心中的真实,而不是违心的伪证、公开的谎言或者为了作秀而虚饰的东西。只有这样,他说的话才是真话,表达的情感才是真情实感,他的作品才能让我们感动并相信,让我们在获得享受、受到启示的同时,慢慢改变着一些东西。当然,这一切又来自于诚实的行为。真实是诚实的保证,真实对于文学来说是一个审美范畴,而诚实是一个道德范畴,美的创造建立在一定品格的基础上,美的境界来自于人品的高洁。因此,诚实的程度与真实的程度成正比。朴实,是真实和诚实的表现形式。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品味,便会出现什么样的外观形式。形式是内在的物化。朴实的美,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心灵的律动,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原初面貌。这些都是常识,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离开这些常识,即使他走得再远,也是歧途,即使他花枝招展,也是病态。

 

在相对偏僻的贵州石阡,诗歌无疑成为一种很孤独的植物。但我很执着地耕种。因为在这种劳动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舒畅。

我用我的新闻养育诗歌,我的诗歌路途不缺衣少食应该长势良好……(《后记》)

 

显然,马晓鸣走的是正道,这让人欣喜。不仅他的诗如此,他的散文也是这样。满本书都是他身边的人、事、景、物的真切描绘和抒写,都是他新闻采访的亲身经历,都是他颠簸人生的实录与感悟。或许我们对他的作品有各种各样的挑剔,的确他的作品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是他用心体会的结晶,用心创作的成果,是由真实、诚实、朴实等要素凝聚而成并放射着晶光的作品。

 

扶正农具,为土地斟上一杯烈酒,让搁浅了整整一年的心事燃烧起来,沿着庄稼金黄的方向,诠释土地的颜色,醉唱乡村的歌声,我们追赶一种朴素的精神。(《庄稼人的春天》)

 

我赞赏并相信他对这种朴实的永远坚守。这种坚守,或许会给他的创作带来深广和远大。

《一半是石一半是阡》就是这样一本书。你如果像我这样毫无嫌弃地认真去阅读,阅读他的作品,体会他的精神,参考他的人生,你就会相信我前面说的话并非妄言。是以为序。

 

2008.11.22,于溪山园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全国第五届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中国当代十大散文诗作家奖获得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