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城建: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 马晓鸣 文/图
石阡县城市建设正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一边是一幢幢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高楼,一边是一栋栋古色古香的老木房。
随着石阡建设的日新月异,一片片旧房屋被推平,一幢幢高楼平地起,宽阔的公路替代了狭窄的街道,多姿多彩的住宅楼替代了昔日旧房。近年来随着旧城的改造,人们却越来越怀念行将消失的历史,越来越认识到在旧城改造上需要智慧和冷静。
目前《石阡县历史文化街区(老街)规划》已经贵州省建设厅评审通过,县城汤山镇历史街区总占地面积约14.1公顷。石阡县委、县政府更是加大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老城区综合改造行动即将开始,一座具有古城风貌又具现代气息的美丽城市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石阡城建你将何去何从?

■
辉煌:日益升温的城市品位
初夏,石阡县汤山镇一外出打工3年多一直未回家的村民从石阡汽车站下车后,面对眼前繁华的大街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还以为下错了车。他由衷感叹:石阡城市的建设变化太快了!
有人曾这样描述石阡的城建:近年来,县城就由“口”字变成一个漂亮的“目”字,新添的“两横”是龙川河上新建的两座大桥,拉长的“两竖”是河东河西两条“十里长街”。
近年来,该县在实施旧城文物古迹维修保护、加大对城南温泉、佛顶山、五老山等景区开发的同时,着力改善以城建为重点的旅游设施建设。县城和6个乡镇的城市化建设增加商业门面2000多个,解决就业人口5000多人,城镇人口增加1万多人。
该县以规划为龙头,聘请了昆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完成了占地面积4公顷的万寿片区的详细规划。为体现民族特色,聘请了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县城老街片区编制历史文化整治性详规,除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外,还强调品牌、突出特色。
往年,该县只有县委招待所和几家个体旅社,日接待旅客不过300人。如今,伴随石阡、临江、城建、国税、人行等上档次的宾馆兴起,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接待能力。
近年来,石阡县把创卫工作作为县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实施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该县的城市卫生管理实现了从集中整治到经常化、从大街道向小巷死角和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以外的三个延伸,形成了全民参加“创建”、人人抓“创建”的良好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通过城镇建设项目带动,拉动民间投资达4亿多元。2001年来,石阡县新增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新建或改造城镇道路2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县城区域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县城人均居住面积从2002年的22.76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30.14平方米,年均增长7.27%。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今天的石阡县城已今非昔比。
■
焦点:改造与城市的记忆
如何使旧城在改造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老建筑和城市特色?日前,石阡县建设局组织县领导和社区居民代表就石阡县历史文化街区(老街)整治实施方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
参会代表认为,现在城市保护方面存在几个误区: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就不采取保护的态度;认为旧城改造就是拆旧房子盖新房子,现在都是推倒重来,拆掉原有的老建筑,然后按照新的风格重新建设;把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已不是原汁原味。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旧城改造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拆改留修建并举。旧城改造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定要以规划为先,旧城改造要和新区的开发相协调。
县旅游局局长龙佑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文脉,过时的建筑展示着不过时的精神。在全国各地的旧城改造中,太多的旧街区和旧房子在推土机轰鸣中灰飞烟灭,当拆除一个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在旧城改造中要注意尊重和传承原有的历史人文,将原有的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汤山镇党委书记田智仁认为,现在许多城市仍然用一些与城市历史毫无联系的规划手法搞建设,隔断了历史文脉,当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起来后,这个城市年轻得几乎没有历史和文化内涵。致使古城不古,老城不老,新城不新,旧区改造要努力避免让人痛心的过程,要留住古老的城市记忆,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冷静,旧城改造归根结底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
概况: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定格
《石阡县历史文化街区(老街)规划》于2006年4月5日在贵州省建设厅进行了评审并已通过,参加评审的有省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及铜仁地区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石阡县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部分成员单位。
汤山镇历史街区是指老街范围内东靠长征路、南至规划的温泉红线(狮子桥)、西至龙川河、北至启灵桥,包括曹家巷、杨家巷、姜家巷、吕家巷、三道拐等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4、1公顷。
保护范围的划定:对规划范围按分级保护的原则,划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个等级,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规划》进行保护。
核心保护区:主要为启灵桥至城南温泉老街沿河线和龙川河东岸包括文物单位万寿宫、禹王宫、杨家巷、姜家巷等,要求临街面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临河面控制在9米以下。
建设控制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除核心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外区域为建设控制区。此地带内的建筑物、街巷不能受破坏。如确需改动的,必须依照《保护规划》按传统风貌设计施工。
风貌协调区:在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外划定的区域,其新建建筑要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相协调。具体界线由县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确定。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面积、高度、建筑体量、建筑风格、色彩等,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要求,并与周围环境、风貌相协调。
在石阡县历史文化街区(老街)整治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凡属历史街区内的保护建筑,不允许拆建,可采取保护修缮,即保护建筑原形制,更换个别损毁的建筑构件,做到“修旧如旧”;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所有建设活动,包括维修、改造房屋、广告设置、管线埋设、开挖道路等,必须依法办理规划、建设相关手续,且严格按审批的内容和方案进行维修,凡未办理手续视为违法违章建设;老街在旧城改造中已拆部分或即将拆除的必须按照《保护规划》进行整改;在火灾中烧毁房屋已重建的,如与历史文化街区风格不相符,必须按照《保护规划》进行整改;老街铺设石板路,必须结合现将进行施工设计。
■ 方案:
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握手
按规划方案,结合污水管网工程的建设,该县将沿龙川东岸修建一条8—12米河滨步行道;不足8米的必须满足8米,多于8米的按现行的宽度。在此范围内属于违章建筑的必须强制拆除,不作任何补偿;属于正常拆迁的按该县的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恢复其原有的水巷子(消防通道)。
与《石阡县历史文化街区(老街)规划》相冲突的砖混房屋
:四层以上(包括四层)的砖混房屋必须降至三层,屋面必须做成坡屋面,赔偿按该县的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违章建筑除外)。
砖混房屋的外装饰全部改做仿木外墙漆,由住户自己处理。平屋面必须改成小青瓦坡屋面。在两年内按照规划要求修旧如旧和保持原来的风格维修的可全免相关的手续费。
历史文化街区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区域内已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挂牌保护管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作出标志说明。对重点名宅名居实行重点保护,挂牌管理。
属区域内重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拆毁、改建、扩建、新建等;对确已损坏的只能按原样用旧材料进行修缮;不准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门窗上安装钢筋、铝合金、钢丝等防盗网;不准在街区门面安装雨蓬。
汤山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管理实行统一领导、部门管理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办法。成立汤山镇历史文化街区整治领导小组,抽建设、文物管理、旅游、汤山镇人员专人办公。政府实行多渠道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捐助,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用于汤山镇历史街区的保护。
■
未来:现代风貌与历史气息
采访得知:该县今后五年城镇人口数量将达到8.2万人以上;城镇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8%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规划区人口达到6.4万人。
据了解,该县将强势推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的城镇建设,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二、三产业更快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转移,居民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环境更大改善,有序提高城镇的产业容纳能力、就业吸纳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认真编制各项专业规划,强化城市建设和综合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历史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集聚效应,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的发展格局,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更新城镇经营理念,促进城镇资源向城镇资本转换。严格执行城镇建设有关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规划执行难、拆迁难、征地难等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就近、有序向城镇转移。切实抓好城镇绿化、亮化,城镇绿化覆盖率达25%,人均占有绿地0.5平方米。做好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供水管网扩容工程,建成处理能力50吨/日的垃圾填埋处理场、5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收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市污水污物限量达标排放。
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石阡城建,其“历史文化名城、公园休闲城、旅游不夜城”的城市风格正逐渐显现。
上图:山水中的石阡县城。
下图:悠悠巷道杨家巷。
* 首发《铜仁日报》2007年7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