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昨日新闻 |
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正拉动着石阡县旅游业异军突起。
近日公布的“贵州省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中,全省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就有一条经过石阡,包括该县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含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红二、六军团石阡指挥部旧址等。
石阡县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革命老区,素有“中国泉都”之称,发展旅游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石阡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实施“旅游活县”发展战略。2003年8月,提出了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石阡初步建成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逐步打造为黔东旅游圈中心枢纽的奋斗目标。
县委书记麻绍敏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做旅游首先得做文化。必须突出资源差异。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优势。“石阡旅游业的发展要有融入旅游圈求生存求发展的战略眼光,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以龙头景点带动相关景点的发展。”
近年来,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和吸纳本地民间资本融资5000余万,兴建了温泉宾馆、临江大酒店、石阡宾馆、泉都宾馆等9家宾馆,使日接待能力由220人增加到840人;同时争取项目资金5亿多元用于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该县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四季活动不断,全年好戏连台”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当年8月,在中国摄影家协会、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温泉之都———石阡风光风情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启动。在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石阡旅游、采风、创作,拍摄了许多精彩的镜头,提高了石阡在全国的知名度。
今年初,石阡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之后,县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挽救濒临灭绝的地方文化遗产———木偶戏。4月,该县木偶戏民间老艺人走进石阡县民族中学授艺,首批学员是10名教师。
石阡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困牛山100余名红军集体跳崖的英雄壮举感人至深,红二六军团石阡指挥部旧址内留存有大量的红军遗物,其中红军漫画为全国少有。该县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以红带绿、以彩促红”发展红色旅游。
目前,石阡县已决定在以温泉群开发为龙头的特色旅游业方面寻求重点突破,做好红色旅游,把石阡旅游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发展格局整体开发,将县域旅游与黔东旅游圈相结合,充分发挥石阡处于东线张家界、凤凰、梵净山,南线镇远、施秉杉木河,西线遵义会议会址,北线乌江山峡四线交汇点的区域优势,把石阡打造成黔东旅游圈中心枢纽。
国荣乡楼上村是一处神奇古寨,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00多栋,还有古庙、古戏楼、古巷道、古墓群、古树、古井、古牌匾等。村寨整体成“寿”字形布局,巷道纵横,外人置身其间如入迷宫。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歪门”四合院,反映出村民们含蓄朴实的民风。该县按照先挖掘后开发的原则,将该村定位为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民族历史文化村寨。随着古寨知名度的升温,古寨家庭客栈兴起,村民在为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方便的同时搭上了“旅游致富列车”。村民王朝芝夫妇去年仅饮食收入就达2万多元,儿子考取了郑州某大学后,夫妇俩送子上学,并从郑州坐飞机回贵阳。目前,全寨已有可供游客休息的床位48间。
2003年,石阡县开始实现旅游经济零的突破(当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42.32万元;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2万人次,旅游收入为546万元。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县红色旅游成新亮点,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感受红色文化;鸳鸯湖、尧上、楼上成为游客寻古探幽的好去处;佛顶山、凯峡河漂流则成游客探险刺激的场所……全县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旅游收入10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