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荣乡楼上古寨,作为石阡县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村寨,如今已逐渐被外界的人所熟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楼上的广大村民已越来越尝到了旅游的甜头。
楼上村民搭上“旅游列车”
◎ 特约记者 马晓鸣 文/图
■ 古寨在悄悄的变
两年前,行走在楼上古寨的大小巷道中,脚下是乱石堆就、畜便遍地、污水横流的道路,间或畜便的气味缭绕……
去年3月,有关部门拉运来了水泥、沙子等物资,不到1个月,村民们投工投劳对2公里长的进村入户路进行了硬化。如今巷道幽深静谧、古朴狭长,人行于上,一切喧嚣顿时消融。
现在,村民们还划出自家管辖的卫生区域,实行三天一大扫,一天一小扫,村民周其福说:原来乡干部要来帮我们掏牛屎,现在地上连根杂草都难找了。
楼上距乡干道的公路是4.6公里,以前是一条坑道纵横、窄小不平的公路,被群众称为“真正的马路(马车道路)”,如今,有关部门已投入46万元对公路进行改造,村民周老八逢人便说:现在闭起眼睛就可从这条路骑摩托回家了。
让楼上人想不到的是:寨上经常有大批不认识的外地人来这里看看、那里坐坐,许多人还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对着山水、房屋晃来晃去,口里叽里咕噜地讲着不太听得懂的话语。后来,楼上人才知道那些是来游玩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
古楼依旧,古井依旧,古树依旧,古屋依旧。
楼上,正在悄悄地变化着。
■ 不值钱的值钱了
山头的青草绿了又黄,在大片农闲的日子,村民胡文针总喜欢面对青山纳鞋垫、做尖尖鞋、绣香包等,她总是将这些成品送给亲朋。去年的一天,一名操外地口音的男子见到正在纳鞋垫的胡文针,就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原来他被她手上的鞋垫吸引住了,后来,这名男子拿出30元钱,买走了胡文针的鞋垫。
此事迅速传遍了古寨,一时间,许多妇女都拿出了当姑娘时的看家本领:纳鞋垫、做围腰、办“神仙豆腐”等。这些土里土气的物品,为古寨增添了纯朴的色彩,令游客爱不释手。去年,年已70岁的胡文针仅纳鞋垫、做尖尖鞋、绣香包就收入5000多元。
今年9月中旬,村民周正奇又突发奇想,将尘封的制草鞋的家什取下墙,打起了草鞋,成本就是几把稻草,每双草鞋卖10元,来古寨游玩的游客对此很感兴趣。贵州省教育学院教授张晓松称:这是久违的历史缩影,让我想起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日子,所以我一定要买一双回去作纪念。
已94岁高龄的村民董福珍,会一手做泡粑的祖传绝活,自从外地人喜欢村里这些原来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物品后,她试着做了几次,游客们对此赞不绝口,当得知是94岁高龄的老人做的,就称其为“长寿泡粑”。为了让此手艺不失传,董福珍老人目前正欲收徒传艺。
为了开阔眼界,从未出过远门的村民李国翠、王朝珍、周华昌去贵阳市的青岩、湖南凤凰专门考察、学习小吃及旅游食品的制作等。
楼上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醒来。
■ 家庭旅社遍古寨
距今年“十一旅游黄金周”还有半个月,村民周正良的床位已预定一空。
周正良、周正典、周其信是楼上首批开家庭旅社的村民。
去年6月16日,楼上举行了“才艺大赛”后,来这里游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游客们要吃饭、要休息,也许有的还想在古寨住上一晚两晚……”那些日子,周正良在这样想。周正良的想法与乡政府的打算不谋而合。于是,楼上有了家庭旅社。
制作新床、买床上用品、腾屋;同时备腊肉、干鱼、鸡、鸭等,村民们专候客人到来。记者曾在楼上住了一晚。山村的夜晚显得空灵而静谧,偶有风从林间滑过的声响,间或几声鸡啼狗吠和不知名虫鸟的叫声,让人恍若身处世外桃源。早上起床,腊肉、豆腐的香气已在木屋里飘荡。
周正良家有床位10间,去年仅在饮食和住宿方面就收入1万多元,今年已收入了7000多元。周正良说,要不是依靠旅游,我家两个孙子读书钱就无着落。缘于旅游,今年,他将其孙女送进了贵州省旅游学校。
目前,全寨已有可供游客休息的床位48间,有的村民还办理了“健康证”。家庭旅社辐射到几乎每家每户。
村民王朝芝夫妇去年仅饮食收入就达2万多元,今年其儿子考取了郑州某大学,夫妇俩双双送其去报名,并从郑州坐飞机回贵阳。“要不是搞旅游,哪有钱坐飞机哟。”王朝芝有些不好意思的告诉记者。
村民们的鸡、鸭、蔬菜等再也用不着拿上街了,在家里就可变成钱。不仅如此,周其福等村民家一年还要买两三千元的腊肉、蔬菜供游客食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楼上人借这一方水土搭上了旅游业这趟列车,向致富的深处驶去。
图为楼上村民的迎客仪式
*
原载《铜仁日报》2005年10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