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孤独的征途
——“中国小子”樊永平徒步中国故事拾零
◎ 本报记者 马晓鸣 文/图

2002年8月8日,一位下巴蓄满长胡须的瘦小个子男人身背大旅行包,上面插了一面写着“爱我中华,扬我国威,孤身徒步,走遍中华,青岛——台湾”字样的旗帜,他孤独的背影在铜仁城区穿行,引来了广大市民关注的目光。
自称“中国小子”的樊永平今年27岁,陕西省铜川市人。1999年3月5日他从山东青岛出发开始了徒步“青岛——台湾”之行,此举旨在为祖国完全统一,为民族教育呐喊。他计划用10年时间走完9万公里路程。目前已走完18个省(区、直辖市),行程3.5万公里。
■ 与死神邂逅
樊永平说起有关死里逃生的经历,动情之处禁不住流下热泪。
第一次是刚出发的第18天,他走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郊外,因天黑路滑掉进了一个4米多深的下水道。此时夜已深了,四处空寂无人,黑暗中他摸到自己的背部、腿部、眼角等处都是鲜血,他大喊救命,可却没有用。一种求生的欲望使他陡生巨力,经过近1个小时的爬上又退倒的往返,竟然爬出了4米多高的下水道。迈着踉跄的步伐连敲20多家的门,最后才有一家人为他开门送了些药。初涉征途,樊永平第一次真正体验了那种在死亡边缘无依无助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他准备了5天的干粮,计划用4天的时间穿越沙漠。可现实不是他想像的那样简单,到第5天,干粮吃完了,映入眼帘的仍然是漫漫黄沙,终点遥不可及。第7天,他饿昏在了沙漠边上,幸遇一牧羊老人搭救才又免一死。
第三次是在青藏公路上,在走过海拔5010米的峰火山时,由于高原反应加上疲劳,他昏倒在地。他在这条公路走了近2个月,常走这条路的驾驶员都认识他。这天,驾驶员们只见他随身带的红旗在公路旁飘扬,不见人影,后来才发觉他昏在路边。是路过的驾驶员用11根香烟把他熏醒过来的。上山顶时,车队的70多位驾驶员为他唱起了《好汉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送行,宏亮的声音苍凉而磅礴,在高原的天地间翻滚。至今想起仍如在耳际回荡。
曾昏死5次、被抢4次、被偷5次,但他都坚强地走了过来。
■ 刻骨的事件
樊永平的左手无名指上戴有一银色戒指,这枚戒指常令他回想起四川一位叫刘忠兰的女孩。
去年4月,他在成都人民公园门口举行“为祖国统一、振兴民族教育”的签名活动。从此认识了刘忠兰。樊永平走在四川中江县境内时,肠胃炎越发严重。在无援中向刘忠兰电话求救,刘火速赶到其身边。掏钱为他联系了一家医院作手术。樊永平在住院的两个月中,刘请长假陪伴左右为他端尿倒尿,于是两颗年轻的心碰出了爱的火花。樊永平的父母得知后为他们开来了结婚证明,坠于爱河中的樊永平思忖再三,想起还未走完的路,毅然痛心地割舍了这段情缘。今年4月,在贵州晴隆县境内,他们通了一次电话后就音信全无。
■ 铜仁的朋友
在铜仁山城,有两位朋友令樊永平难以忘记。
8月9日,他来到铜仁师专门口缝补旅行包,一位叫李中强的中年师傅得知他是徒步走中国,是为祖国统一摇旗呐喊的勇士时,不但免费为他缝补了半个多小时,还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了“祝你一路顺风”的祝词。樊永平千恩万谢辞别了李中强后告诉记者:铜仁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值得传颂。
松桃大兴镇一位名叫吴通军的青年自8月8日在铜仁市谢桥收费站与他相遇后,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放下了手中木工活为樊永平作向导,跑市委、地委,甚至在晚上也陪其在旅店住宿。还自己掏钱为他邮寄包裹、制作布标等。吴通军告诉记者:陪他走江口、登梵净山的目的是想从他的身上汲取一种博大的精神,顺便也尽尽我们铜仁主人的情谊。
■
向往梵净山
樊永平说,他很早就知道贵州有个铜仁,铜仁有座神奇的梵净山,在铜仁的3天时间里,对铜仁的桥和清秀的锦江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9日晚,地区旅游局副局长马仲星向他介绍了梵净山的自然风光,樊永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梵净山在他的印象中是一片纯洁的净土,不几日就可见其貌了,到时他将登上金顶“举杯邀明月”。
1975年6月出生的樊永平,1995年毕业于陕西省商业干部学院,就职于陕西省铜川金属材料公司。他每天这样走,多则40公里,少则10多公里,目前已磨烂36双鞋。他将走过全国各省会城市,56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贫困山区和无人区。从出发至今他采写了70多万字的稿件和200多张图片。
樊永平计划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出版《跪拜人生》一套6部900万字的书,售书款全捐助给希望工程。因中国申奥成功,他打算在2008年前走完原计划的路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樊永平,走好!
*
原载《铜仁日报》2002年8月17日
▲
该文获“铜仁日报新闻奖二等奖”(2002年第3季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