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日记
◎
马晓鸣
■
2001年6月9日 中雨
长途汽车在雨中疾驰,我夹杂在一群汗臭也同我一样去寻梦的打工者中。我闭上眼睛让一幕幕旧事在脑中像放电影。然后幻想我成了打工记者,甚至阔佬。但我很清醒地意识到:现实就是现实,广东会接纳我吗?
睡在我对铺的是个孩子,大约十五、六岁,从他的言谈举止中,透出他是一个老打工者了;睡在我后边大铺上的是一个年约五十岁的男人,他的话很少,许多时候在抽草烟。面对两个不同年龄的老乡,我心中漫过隐隐的痛。
故乡的村庄愈来愈远,亲人的面孔却愈来愈近。模糊中我睡着了,等我醒来,下铺的一个老乡叫嚷着:到湖南了。
■
2001年6月11日 晴
汽车一路摇晃后进入了高速公路而变得平稳。出湖南跨广西抵进了广东。当我还沉醉于车窗外面的桂林风光、阳朔仙境时,汽车也将到达终点。
我努力地透过车窗去寻找村庄、田园或者木房,映入眼帘的却是林立的高楼,闪烁的灯光,忙碌的车流。天还没大亮。我想,那些打工的兄弟还在睡觉、加班、玩乐吧?等天一亮,这城市一定会被打工的人群包围。
我一身汗渍狼狈不堪地出现在弟的面前。
■ 2001年6月15日
晴
还未到清晨6点钟,我就醒了。早早的醒来是因为守候南海市大沥区广播电视中心那边的电话。整个上午和中午就在这种等待中滑过。
下午2点钟,那边来电话叫我过去聊聊。在来广东之前,我认真地盘点过自己:无文凭、不会广东话、身单力薄成了我不利的劣势。好在自己对新闻采写从事了7年未间断,发表了大量新闻稿和获过省地新闻奖,我才决定出来闯闯。
大沥区广播电视中心是我来广东敲响的第一道门。她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这个来自贵州高原的漂泊者。
“文凭是一个门槛,但实际工作能力更重要,我给你一个机会,来这里试试吧……”中心负责人的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 2001年6月18日
晴
今天是第一次在广东上班。
我分在新闻部,是一位从事了10年电视新闻的青年记者带我。在之前,我较熟悉的是报纸新闻的采写,而今一下子就要投入电视新闻,我有些虚了。
但还是硬着头皮的与荣哥去采访一市民被狗咬的新闻。他们的谈话全是用粤语,我一句都听不懂。而后,荣哥又替我做“翻译”。电视新闻要采访(拍摄)、写稿、配音、编辑。我得从头学起。
荣哥是一位很敬业很热心的记者,除了细致深入的采访,还教我一些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当晚,我们的那条新闻就在“大沥新闻”栏目中播出了。
■
2001年6月26日
小雨
下午与一同事共进晚餐时,他问我喜欢上网不,我满脸的羞涩与无奈,如实回答:不会。从边远落后的小镇上来到这繁华的珠江三角洲腹地,折射出了自己的许多土气。我如果不掌握城市生活的基本要领,我就会形如盲人,而被疏远和陌生了。
今晚的月色清素,我第一次有了想念亲人想念故土的感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类诗句总在我脑中翻滚。我披衣起床拉上窗帘,然而,月光仍然穿透窗帘泻进屋来。
■ 2001年7月5日 晴
上午,一观众打来举报电话,称某地有个潲水油仓库。我们急忙带上小摄像机驱车去核实,经过暗访,所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们立即召来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联合整治。
“潲水油”一词原我只是从电视、报刊上看见过,然而摆在我眼前的却是有着近10吨的潲水油。采访得知:潲水油是收集各大小酒店吃剩的残汤余饭煮沸加工提炼而成,不法分子一是将这种油供人食用,一是供化工厂作原料。
面对这些黑糊糊的油,我真想呕吐。但这个城市的打假力度是无可怀疑的,这些敢顶风作案的人就是同我一样来这个城市“淘金”的外来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黑心的挣钱方式。
*
原载《南海日报》2001年7月10日、《铜仁日报》2001年7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