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以为在魏、蜀、吴三个君主中,刘备是最无能的,你看他,一路挫折,壮年无成,投亲靠友,备受耻辱,只是在得了孔明后,局面才打开,得了西蜀,做了汉中王,竖起了旗帜,但最后,却又兵败夷陵,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长大后,看了些资料,结合人生的经历,觉得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首先要分析当时各方所处的环境,在当时汉末分崩离析中,曹操由于当时所处的地位,优先占有了各方的资源。他是汉末著名的宦官曹腾之孙,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曹嵩,官至太尉。曹操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享有相当的名气,名人许子将已经期许他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特别在黄巾起义后,他在平叛黄巾的队伍中,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实力,他后来南征北战依靠的青州兵,就是从黄巾起义兵中收降而来的。所以,一开始,曹操就掌握了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
再看孙权,他三世据有江东,有长江天险做屏障,父兄又为他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人才、版图、兵力应有尽有,所以他是躺在毛毡上做好梦,只要决策不失误,他的君主地位是天然属于他的。
而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父亲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早期受过一些教育,但家庭在社会上毫无基础,他完全靠几个兄弟赤手空拳打天下,加上先前的一些命运乖张决策失误,所以当曹操和孙权已渐成气候时,刘备仍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得不到一处的安息之地。如果不是凭着惊人的韧劲和毅力,刘备是注定一事无成的。
我看中的正是刘备的韧劲。
有了韧劲,就可以得到人才的襄助。刘备三顾茅庐才得到诸葛亮的答应出山,也是考察他的韧劲,如果一顾二顾就放弃,当然诸葛亮也就放弃他了。刘备与人不同的是,他有超强的韧劲,事不成功就坚持到底,往往成功就在最后坚持的一刹那。果然。
当然,光有韧劲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眼界。刘备虽然出身草莽,但眼界非常人可比。在汉末那么多势力中,虽然他到处依附,但他善于纵横捭阖,始终保有自己的一支势力,也始终保有自己的目标,这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难怪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其他人皆不放在眼里,可见刘备的见识,还是让人敬重的。
还要有度量。刘备之所以让人敬重,还在于他度量之大。关羽、张飞、赵云等之所以铁了心要跟随他,看中的还在于他的度量。他宁愿失去自己的儿子,也不愿失去一大将,让赵云看了大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跟随他。他力排众议,拔魏延于卒伍之中,任命他为汉中都督,也是他识人才的表现之一。当然,他对诸葛亮的言听计从,更是度量的表现。度量,也是仁心。
所以,《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刘备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先生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也。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