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6日,我在新浪网开通了博客,谓之“丛萌的原创园地”。彼时博客兴起不久,之后便呈现出博主云集,圈子众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得2008年7月21日,我写了一篇《博之铭》,那是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写的,全文如下:
《 博 之
铭 》
圈不在众,
有本则欣;
友不在多,
有缘则行。
人情练达,
世事洞明。
博客高朋至,
论坛群贤临;
交流无拘束,
融通有挚情。
赖以写诗文,
阅古今,
虽兴趣之差异,
唯志向之类同。
东西南北聚,
男女老少耘。
余谓之:
“博亦乐乎?”
今年的3月3日,我曾与DeepSeek就《沁园春·苏堤晨眺》一词,进行了首次对话,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良多。
今就《博客铭》为题,与DeepSeek进行第二次对话。
【提问】如何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来摹写《博客铭》?
【回答】好的,我们可以模仿刘禹锡《陋室铭》的典雅精炼、托物言志的风格,为“博客”创作一篇《博客铭》。刘禹锡借“陋室”抒写其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情操;而《博客铭》则需突出博客作为自由表达、思想交流、精神栖息之“虚拟陋室”的特质。
《
博 客 铭 》
网不在宽,
有智则灵。
键不在响,
有情则鸣。
斯是博客,
惟吾心清。
荧屏方寸地,
天地无垠庭。
谈笑皆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抒胸臆,
论古今。
无广告之乱耳,
无流量之劳形。
云端诸葛庐,
线上子云亭。
博主云:
何陋之有?
由此可见,其考虑和思索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是值得我们参照和学习的,现不妨引录如下:
【注解与对应】
1. 网不在宽,有智则灵:对应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强调博客的价值不在于网络带宽的大小,而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能散发光芒。
2. 键不在响,有情则鸣: 对应“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键盘敲击的声音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饱含的真情实感能引发共鸣。
3. 斯是博客,惟吾心清: 对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题——这是我的博客,其可贵之处在于能让我内心澄澈、表达真我。
4. 荧屏方寸地,天地无垠庭: 对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博客的物理形态(小小屏幕)与精神境界(广阔无垠的思想天地)的对比。
5. 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直接引用并赋予新意。在理想的博客空间里,交流切磋的都是有识之士(鸿儒),没有学识浅薄、趣味低下之人(白丁),强调高质量的思想互动。
6. 可以抒胸臆,论古今:对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点明博客的核心功能:自由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纵论古今世事。
7. 无广告之乱耳,无流量之劳形: 对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化用经典,表达对理想博客环境的期许:没有烦人的广告干扰视听,不为追逐流量数据而劳心费神、扭曲本意。这是对当下网络环境中浮躁现象的一种反衬。
8. 云端诸葛庐,线上子云亭: 对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将历史上著名的贤士居所(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子云亭)进行数字化、虚拟化比喻。意指博客如同云端之上的现代“诸葛庐”、“子云亭”,是智者思想栖息、传播的地方。
9. 博主云:何陋之有? 对应“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博主之口自信地反问:拥有如此自由表达、思想碰撞、精神共鸣的天地,哪里还有什么“简陋”可言呢?再次点明博客的精神价值远胜其物理形态的“简陋”。
【创作思路与风格把握】
结构模仿: 严格遵循《陋室铭》的句式结构(四言为主,间有五言,末句散化)和行文逻辑(起兴点题 -> 环境描绘 -> 活动内容 -> 对比衬托 -> 类比先贤 -> 反问作结)。
精神内核转化: 将刘禹锡安贫乐道、注重德行的精神,转化为现代人对**思想自由、精神独立、高质量交流**的追求。博客的“陋”在于其虚拟性、非实体性,而其“馨”则在于其承载的思想、情感和连接。
意象现代化:将“山”、“水”、“苔痕”、“草色”、“素琴”、“金经”、“丝竹”、“案牍”、“诸葛庐”、“子云亭”等古典意象,转化为“网”、“键”、“荧屏”、“字符”、“抒胸臆”、“论古今”、“广告”、“流量”、“云端”、“线上”等具有网络时代特征的意象。
语言文白相间: 保留“铭”体特有的简洁、典雅、凝练的文言韵味(如“斯是”、“惟吾”、“可以…无…”),同时融入现代词汇(如“博客”、“网”、“键”、“流量”、“云端”、“线上”),使古今交融自然。
托物言志: 借“博客”这一物,言博主追求精神净土、珍视思想交流、崇尚独立表达之“志”。
这篇《博客铭》旨在捕捉博客(特别是早期理想化的博客)作为一种个人化、深度化表达平台的精神气质,在数字时代回响刘禹锡笔下那份不慕虚荣、专注精神家园的高洁情怀。
写于2025年7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