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古城区内,具有标志性的宝塔有三处。一是北面的北寺塔,西南方的瑞光塔和位于东南方定慧寺巷的双塔。




双塔是一对佛塔,又称罗汉院双塔,两塔层高分别为七层。东塔高33.3米,西塔高33.7米,从外貌上看,几乎一模一样,因只有四十厘米高低差,故根本看不出高低来。



双塔分立东、西,两者间距仅相隔二十余米。像这样紧邻在一起的双塔,不仅是苏州的唯一,即便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因为能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尤其是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然挺立,引起了中外建筑学家的高度关注,连同罗汉院正殿遗址,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资料介绍:
双塔所在地,原为唐咸通二年(861年)盛楚创建之佛寺,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钱氏改为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王文华兄弟俩捐资重修殿宇,并增建砖塔两座,建筑形制相同,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这两座塔,人称“兄弟塔”,亦称“姑嫂塔”。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双塔的塔刹分别高十米,由生铁铸成,每个足有五吨重。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以及没有吊装设备的古代,工匠们是怎样将它们安装上去的,其中的难度无法想象,至今还是一个谜。虽然众说纷纭,但仍莫衷一是。




罗汉院在历史上几经兴衰,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更名寿宁万岁禅院,又称双塔寺。塔曾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崇祯九年(1636年)、清康熙年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道光二年(1822年)几度维修,其中以重修塔顶相轮居多。



及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三年(1863年),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双塔及正殿遗迹。寺僧稍事修葺,未复旧观。后又日渐残破。1954年秋,因东塔顶刹倾斜,葫芦跌落,相轮遥遥欲坠,遂先行抢修,并清理正殿遗迹。1957年继续整修西塔。自1980年起,再次维修塔体,恢复正殿台基,并移建厅堂门楼,构筑碑廊院墙。于1983年9月竣工,10月1日起开放,供人参观游览。1988年至1990年又拓建西部塔院。1990年夏,东塔刹轮被台风吹偏,1991年修复。



由此可见,双塔千余年来虽数次维修,但仅限于塔刹相轮,结构式样保持不变。塔的外壁虽为八角形,但内部方室仍沿袭北魏以来旧制,实为唐宋之间砖塔平面演变的实物例证。



来到双塔景区前,大门对面的照壁上镌刻着“唐风宋韵”四字,无疑点出了双塔即大殿遗址为唐宋遗构的主题。大门上方高悬“双塔”金字匾额,由当时年方九十的刘海粟书写。旁边挂有的招牌,显示着这里还是“苏州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驻地。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5年4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