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凤凰街北段,有一条“定慧寺巷”。很难想像,在这条不到三百米的小巷内,居然有三个宗教人文场所。上一篇所介绍的《吴作人艺术馆》,只是其中之一。



定慧寺巷,因巷内有“定慧寺”而名。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三十多年历史了。其原名普济寺,宋朝称普济禅院,元代称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改称“定慧寺”。




定慧寺,历史上规模宏大。明代全盛时期,有殿宇九十多间、僧侣三千余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庙宇,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美誉。



定慧寺,在历史上曾几毁几建,现存之规模,已经大不如前。惟余清代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而已,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感到,定慧寺看上去不大,虽地处闹市,但远离尘嚣。寺院内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营造出平和安详的氛围。在此逗留,无论是信徒还是游客,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



定慧寺,坐北朝南。我来到山门前,上方悬“定慧寺”匾额,两侧有石狮子把门。山门之北,便是天王殿,两侧分别有圆洞门深入后方。天王殿北面,见大雄宝殿古朴雄浑,气势宏伟,两殿之间空间宽阔。




定慧寺,我平时路过就会去下。尤其是在秋天银杏树叶子泛黄的时候,寺内大雄宝殿前两棵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缀满了金色的叶片。它们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在风中尽情地摇摆,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于是,寺院也成了网红打卡之地,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来此观赏拍照,留下那美丽的瞬间。


而真正与定慧寺结缘,则是近两年的事了。岳父、岳母先后去世后,我们小辈将两位老人家的牌位放在了寺内,去的次数就频繁了。每年除了清明节扫墓外,农历春节、七月半、冬至,都要到寺院里去焚香点烛烧纸钱,以寄托心中的哀思。


未曾想到,定慧寺居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亦有缘分。当年他与寺院主持僧守钦友善,往来苏州必寄寓寺中。绍圣初,苏轼贬谪惠州,与留居宜兴之长子苏迈音讯阻隔,守钦遣徒卓契顺携带苏迈书信长途跋涉至惠州探视,并赠《拟寒山十颂》诗。苏轼和诗八首答谢,又书陶渊明《归去来辞》赠卓契顺。于是,传为一段佳话。


但可能大多数来定慧寺的人不知道,这座千年古寺,还见证了一段悲惨的历史。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入苏城,原守城的太平军万余人,被杀于寺里。尸体被抛入王长河内,并予以填没。
王长河,位于定慧寺巷南。现在虽然河早已不见了,但“王长河头”这个巷名仍保持着。其西首为凤凰街,东面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西门。巷不长,仅几十米,但巷中有苏州名人周瘦鹃的故居,现不对外开放。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5年4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