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2025-02-09 20:51:55)
标签:

原创见闻

吴门医派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春晖堂

吴门名医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苏州中医药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吴门医派源于金元四大家,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

    历代吴中名医有千余人,御医、医官百余人,存世医学著作五百余种,呈现出“儒医多、著作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涌现出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及雷允上诵芬堂为代表的百年药店,吴中医学由此声名远扬。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至今流传的曹沧州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病,治好其久治不愈的痼疾和怪病,最终“三钱萝卜籽换个红顶子”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传为美谈。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为了弘扬吴门医派的传统学说和实践经验,如今,在苏州景德路的原中医院老院的西边,设立了一座“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了解吴门医派的前世今生。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设在一座古色古香的申宅内,它是旧时“春晖堂”之所在,原为明嘉靖年间苏州状元宰相申时行(15351614年)的赐闲堂。于2001年由苏州香山一建集团公司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负责修缮,现被列为苏州市第四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在馆内参观,我看到其题板上总共分为七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中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展厅:吴医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展厅:历代吴中名医介绍;第四展厅:近代吴中名医介绍;第五展厅:吴药的发展;第六展厅:苏派特色中药展示;第七展厅:医疗器具用品。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因受展厅面积所限,这七大展厅集中在约四百平方米的大厅内,故只能说是七大专题而已。虽说现有藏品有两万多件(套)之多,但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我看到,在第一展厅中,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我国古代名医,以及第三、第四展厅中,历代吴中名医和近代吴中名医叶天士和曹沧州都赫然在目,以及人们熟悉的原中医院老院长黄一峰也在其列。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原创】姑苏文馆(15)《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看着那题板上自古以来各历史时期名医的图文介绍,我心中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是他们奠定了中国中医药和吴门医派的坚实基础,并使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艺流传至今,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5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