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古胥门西百花洲的环古城健身步道一路南行,下穿新市桥,就到了盘门风景区了。
入瓮城。过城楼,西北之建筑群,伍相祠是也。



伍相祠,坐北朝南,大门上方悬“伍相祠”匾额,对面设照壁,上镌“相土尝水”四个大字。
进入大门,见殿堂规整,环境静穆。正前方为主殿,殿内正中供奉着伍子胥的坐像,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侧抱柱联为:“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



看边上“伍子胥暨子胥庙”简介,得知现“伍相祠”,即为原“伍子胥庙”,于一九八八年翻建,一九九六年重塑伍员像以供观瞻。




至于伍子胥庙之来历,据苏州方志载:“子胥死,浮尸于江,夫差悔焉,与群臣于江边设祭置坛,国人因为立庙。”




主殿两侧为配殿,上方虽无题额,但皆刻有柱联。一殿联曰:“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殿内置“伍员奔吴”仿青铜大型壁画。另一殿联曰“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生为相国死作涛神”,殿内置“子胥筑城”仿青铜大型壁画。应该说,这两联都不工整,且第一联悬挂位置,上下联似应互换为好。


看过西院,移步东院。见湖石群立,环廊回转;空间疏朗,景致幽雅。我甚为欣赏那回廊中的“前贤咏盘门古诗”砖刻,书法与刻工皆精,十分耐看。



细观之,古诗有宋朝范仲淹《伍相庙》、王安石《泊舟姑苏》、苏舜钦《过苏州》、范成大《晚入盘门》,元朝虞堪《咏盘门》,明朝陈鸣鹤《伍相祠》、李昌祺《过吴门》,清朝徐崧《辛亥秋雨后访翠公》、吴伟业《胥王庙》、姚承绪《盘门》等。书法则由苏州名家崔护、沙曼翁、瓦翁、邬西濠、潘振元、朱庚寿、王健生等人书写。



盘门景区,有几年我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去的。是日,景区内都会举行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因为苏州的端午习俗,是流传于苏州市的地方民俗,于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的。而苏州却与此不同,主要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



公元前484年五月初五,伍子胥惨遭吴王夫差赐剑自刎。他死后,头颅被挂在胥门城楼上示众,尸体被装在牛皮袋里投到了江里。苏州先民感念伍子胥带来了楚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崇敬他刚正不阿,英勇无畏的精神,争相用饭团、粽子、馒头投入江中,并放生泥鳅和河蚌,给鱼鳖食用,以免它们去吞噬伍子胥的遗体。



时至今日,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苏城的人民依旧没有忘记伍子胥这位有功之臣,以这样一种纯朴的方式来纪念,这是何等深厚的情感啊!



当天,我看到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伍氏后人簇拥在伍相祠里,献花、敬酒、读祭文、敬香、拜祭,共同缅怀他们的先祖。这种端午节的祭祀仪式,已经成了惯例。



从古胥门到盘门,属于苏州古城之西南区域,沿护城河而设。在胥门之百花洲公园接官亭厅处,正西面有一条与城河交汇的河,谓之胥江,也是以伍子胥的名字命名的。其蜿蜒约十七公里,经胥口接太湖。


由此看来,苏州纪念伍子胥的场所和地名真不少。那个胥口之“胥”,当然也与伍子胥有关哦,接下来我将会继续介绍。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10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