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篇所附图片中所见之那片宏阔的水面,它就是处于古村中心的佛迹湖,是郑氏十七房最美丽的水景。以佛迹湖为分界线,郑氏十七房的建筑分布呈现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湖南面和西南的房子错落有致,而北面的房子鳞次栉比。



在佛迹湖边,无论你站在哪个方位,穿过宽阔的水面放眼望去,看到的不是小桥和亭子,就是那些铅华洗净,古色古香的宅屋了。它们的倒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映入微微漾动的,碧净的水面,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让人看在眼里,醉入心底。



在走进宅屋的观察中,我发现其雕刻图案众多,工艺精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如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而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



再如门窗装饰,构思细密,独具匠心,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等纹饰。有的窗盘、门盘上满刻花纹,而有的则四周花草,中间人物。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为罗汉,数量上百。再有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窗、门,寄托着十七房人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



有的雕刻,一不留神,却成了人们所熟悉的标识,那就是位于兴房屋檐下的砖雕图案,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
老凤祥创始人郑熙,乃兴房主人郑勋之弟。据说他创办银楼后,苦于想不出合适的商号。不经意间,凤凰砖雕引发了他的联想,遂将自己的品牌命为“凤祥”,老凤祥的LOGO应运而生。



由此我了解到,郑氏十七房历史上文人儒士、名商巨贾辈出,被誉为甬商之源,是宁波商帮文化的重要源发地之一,曾走出早期宁波帮的一批商业巨子。



除了中华老字号老凤祥银楼的创始人郑熙外,还有清代康熙中叶,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的郑世昌;创办晚清最大的“全盛源记民信局”的郑景丰;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创者郑方;英雄墨水(民生墨水)肇始者郑尊法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氏十七房,这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文化的古村,真的是富有人文色彩啊。
想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金兵入侵中原,始祖郑靖侯为逃避战祸,携全家南下迁居,到达澥浦南部,安家立业。经过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其中十七房郑家为郑氏五大房支中最庞大、最发达的一支。始祖六世郑鍷排行十七,人称十七公,其所在聚落称为郑氏十七房,并延续至今。



郑氏的后裔,对他们的先祖始终念念不忘,在村落里专门设有宗祠,用以纪念和感恩先人对郑氏家族发展和壮大所做的贡献。



我走进了“郑氏宗祠”,发现它与其他的宗祠有所不同,由男祠和女祠构成。
男祠于1942年毁于台风,现仍为一片废墟,有待修复。而女祠正厅“洽礼堂”则庄严肃穆,上悬“松龄柏节”的匾额,两侧分列先人女性画像。



洽礼堂,是首个有女性出资建立,专供女性举行祭祀、活动、商议族中大事的场所。其地位、作用与男祠无异,体现了十七房超前的男女平等意识和尊重女性的文化传统,为国内罕见。
还要提及的是与清朝皇帝有关的人与事;
一是圣旨照壁,因镶有“圣旨”牌匾而得名。据传十七房曾有两位夫人,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守贞持家,照顾族人。清咸丰皇帝听闻后,下旨奖赏给两位夫人贞洁牌楼,上镶圣旨匾额,牌楼毁于文革之中。目前所见圣旨照壁为后来重建,上镶的圣旨为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兴房内。
二是当年清乾隆皇帝带着爱子成亲王游山玩水,曾留宿十七房的后堂楼。成亲王曾提笔写下“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诗句,不知是否我的粗心,并未看到其墨宝。“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走着逛着,悠哉游哉,耳旁仿佛传来了歌曲《声声慢》声音。



在如此一个慢时光,慢生活的空间里,我和小弟、弟媳一起,从到达时中午的十二点之前开始,一直到下午三点半离开,足足呆了三个半小时。在“郑家小厨”里共享午餐,于宜人环境中同赏美景,那种感觉,自然是舒适和惬意的。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7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