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台山,位于天平山以西,这是一个地图上未标注的山,故寻找起来有些犯难。
据《苏州山水志》载:“秦台山位于吴中区木渎镇,在天平山西,与万笏林相近。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其左有鸡笼山,南为羊肠岭,岭右为五峰山。”




秦台山,一名晨台山或神台山,又名一云山。至于其原名之来由,相传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曾登临此山,并在山顶留有石刻“秦台”二字,故名。



登秦台山,我和好友是顺势从鸡笼山“五人撑伞”那边上去的。据说还可从羊肠岭经杈枪岭进入,但两条路径所见到的风景还是有所不同的。空闲的时候,体力又可以,趁一个好天气都走一下,那就最好了。



秦台山,高176米,在山下仰望之,感觉也是比较高的,因为毕竟只比天平山低了二十五米。其山势南高北低,南陡北缓。



爬秦台山,对于我和好友而言,有一种新鲜感,因为那是一条之前未曾涉足的山路。总的感觉是巨石众多,奇形怪状,如山道前部的“蘑菇石”,我戏称其为“三人撑伞”;山顶的“桃形石”,成为顶峰的标志;山间硕大的石壁,背靠着它,有一种厚重的踏实感;山间两块巨石相对出的地方,成了一座石门。



我俩行走其间,有的巨石高不可攀,且窄得仅容一人攀爬,实可谓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我俩手脚并用,以顺利登临为快事。



据《藏书镇志》和张郁文《木渎小志》记载,峰顶有大石,上刻“秦台”二字。但我俩从山脚直至山顶,看到了数不清的巨石,均未见有任何题刻,包括“秦台”的刻石。据说以前曾经有人看到过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消失了,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登秦台山,可以说既是一次赏石之旅,又是一次以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与大自然尽情交流的自由之旅。尽管我俩平时周末基本都会在苏州西部的山水中出没,但这种机会和频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是不多的。考虑到年岁的因素,故只能保守点,以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




随着在山上渐行渐高,我曾不止一次的回头俯瞰鸡笼山。它是我俩刚刚经历的惊艳一瞥,在高处俯瞰另有一种韵味。



在山顶凭高眺望,群峰竞秀,景色如画;吴天辽阔,风光无限。天平近在眼前,远处大焦山的巨大垭口也清晰可见。见有人站在一块巨石上面,忙不迭打招呼请他慢点下来,让我蹭一张照片。他指点江山,好让我激扬文字呗。



在山中,我突生一个奇怪的想法。那些大石头,是否如同树木禾苗一样,也是向阳生长的?因为山的阳面,能看到的巨石特多,而山之阴面,却难见如此突兀的石头。亦可能是明亮处便于人们看到,而阴暗处难以觉察吧?



下山的道路,基本以土石路面为主,有些陡坡,则需扶着边上的树木下行。好在不少树木的根部已裸露,无形中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行至下方,为一个十字路口。饶有趣味的是,在左前方一个防火蓄水池的墙壁上,有落款为“爬山虎”的人,在壁上写了“十字坡”三个字,真的名副其实。看得出,写字的人是有美工基础的,不然就写不出那空心的三个字。



除此以外,好在还有热心的户外运动者,在墙上涂写了路径指示标志。细看之,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右行:上天平山;下行:去灵天路(天平山大门口,木渎高级中学);前行:往白马涧,还标明了入景区门票价格十元;左行:上秦台山。



因为我和好友刚从秦台山上下来,白马涧已去过几次,便商量着隔天再来此处上天平山。于是,选择了在此下行至灵天路。



其实,这个地方叫“鸭坞岭”,下坡途中还比较好走。但石阶路两侧,皆为墓区,阴森森的。
待到达地面,口子上有“鸭坞岭”勒石在焉。这个地方,我俩以前未曾来过,今天也算填补了一个空白。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1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