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有一北一南两座鸡笼山,为了便于区分和称呼,我暂且称之为“北鸡笼”和“南鸡笼”吧。
“北鸡笼”位于苏州西北郊的通安镇境内,为阳山北麓余脉。据说那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吾心向往之,准备日后再去探访。


南鸡笼则在苏州城西天平山南,属天平山的次峰。尽管平时去羊肠岭时经常看到,感觉其就像一座庞大的山石盆景一样,样子非常好看。因海拔不高,故也没有去攀爬。待真正亲临登顶,已经是近两年的事了。


有关“南鸡笼”的情况,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有所描述:“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山位于天平山主峰南,海拔53.6米,由二峰组成。主峰如巨大竹笋拔地而起。次峰山巅,数块怪石笔立,其上又卧奇石,危若垒卵,即“天平石桌”。


具体来分,鸡笼山的二峰分别为:主峰鸡笼山,海拔高度75.2米;次峰鸡爪山,海拔高度53.6米。
我是先登上鸡笼山主峰的。看似不高,但真正要登顶,尤其是在上部,还是要费些功夫的。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不知是哪位游客用红漆涂写了“欢迎你”三字,虽说乱涂乱画有所不妥,但看了倒非常亲切。


令我好奇的是,小小的地方乱石嶙峋,杂树苍苍,藤蔓垂挂,富有野趣。山顶居然还有一线天,壁立千仞的怪石相对而出,体现出形势之险要。


我在山顶分别远眺灵岩山和天平山后,然后在西面“夕照鸡笼”的崖壁前停留了一会。壁上所刻四字,由苏州书法家潘振元先生所书。左下方另有“雅集”摩崖石刻,亦出自其手。因时间为早上九点钟左右,拍的照片均为逆光,故不甚清晰。


从主峰下来,我和好友随即走向次峰。当我刚在主峰上俯瞰其形态时,确有惊艳一瞥之感。
位于主峰西北侧的次峰,山体更为奇特,巅峰险峻异常,数块怪石笔立,上卧几块奇石,真的是危如累卵。



清代韦光黻在《闻见阐幽录》中描述:无隐庵,在鸡笼山麓,由天平不一里,依山建阁,石磴高下,古峭冷旷,联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门外羊肠岭,瀑流淙淙有声。有石立如人,俗呼“七仙张伞”。因年代久远,花岗岩风化崩塌,现仅剩五块直立,改称“五人撑伞”。



在巨石的主要观察点西壁前,安放着一块“天平石桌”的简介,它是“五人撑伞”的另一种叫法。危耸的岩壁上,竖镌着“五人撑伞”四字,依旧由潘振元所题。其下方一块碑刻上,镌有如下文字:



“庚寅年二月初一游鸡笼山,山石崷崪可爱,巅有石立如人,乡人咸称五人撑伞,此即洞虚子韦光黻所谓七仙张伞者也。事见《闻见阐幽录》岂两百年沧桑七颠其二者乎,慨而记之。以俟来者察焉。同游者潘振元、诸家瑜、戈春暖、张弘五人,吴郡柯继承题、潘振元书、戈春暖镌,时届西元二零一零年三月十六日。”


李根源先生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写道:“鸡笼山山石蜿蜒东下,崷崪可爱,惜前人无一摩崖之字,以章奇迹。”奇怪的是,李先生在吴郡西部诸山上,多留有摩崖石刻,而眼前的鸡笼山没有,不知何因?现在由今人将文字錾刻其上,也算了却了前辈之遗憾。



我看到山体一侧的石壁断面上,还刻有“妙高通幽”四个大字。底下又一石上,镌刻潘振元、柯继承、戈春暖、诸家瑜四人的游记,。慨而叹之,云缘何此处历代无摩崖石刻,故曰“妙高通幽”,四字系四人各书一字而成,用心良苦。
站在偌大的怪石前,不由得让人大开眼界,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疑为天外飞来之物,充满着神秘和神奇。



更为有趣的是,我们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看,其富有奇妙的变化。南、北两侧面看上去像一头温顺的山羊,西面看五人撑伞有点颤巍巍吃力的样子,而东面仰望之,顶部的巨石,则像被抛起来一样,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若你有时间,可在那里反复观察揣摩,则发现的有趣点会更多。


关于天平石桌这种自然物象,我看到好些学地质的人员将其作为范本课件,分析其自然形成之成因。称天平石桌是受花岗岩三组节理,特别是垂直节理控制加上外力风化而成,鬼斧神工,全国罕见。

由于稀罕,天平石桌曾作为花岗岩景观的典型照片,刊于《地球》杂志封底和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教材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它。


从“七仙张伞”到“五人撑伞”,只两百多年之沧桑。在那些巨石上,我似乎看到了风的影子。在今后的岁月里,这把“伞”究竟还能撑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殷切地希望它能长久的存续下去,那可是大自然赐给苏州的珍贵宝物啊!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4年1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