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到“马岗山英雄冢”,对于我和好友来说,纯属一个意外。
这些年来,我俩游走在苏州西部的山水中,几乎是一座山接一座山的寻访,有的山已是爬了好多次,且以多方位地登顶为快事。


作为天目山余脉的苏州丘陵,山就这么多。每去过一座,等于说在我俩的目标圈里,就少了一座。但撸撸刮刮,还是有不少未达之地的。
如苏州城西藏书镇西北的一座小山“砚台山”。


记得2021年12月初的那天,我与好友就是奔着它而去的。车到了藏书镇的“民主村”那里,两人根据感觉下了车。遂从穹灵路的北侧,择一小弄北去。
到了那里,见前面横着一座山,前方已被整理出一大片的开阔地,辟作“冲锋天下军事特训营”野外拓展训练的基地。


我初以为这就是砚台山,其实不然。问当地村民,被告知为“马岗山”。对于其名,我俩是完全陌生的,之前并未听说过。
村民以为我俩是来寻找“英雄冢”的,遂指点需绕之东面,一般是从藏书中学对面的土路进入的。不一会儿,我俩绕到了马岗山的后面,见到了在青松掩映中的“英雄冢”。


英雄冢坐西向东,封土高近两米,东西长二十八米,南北宽七米。左右两侧各立一碑。
左碑阴刻李根源所书古隶“英雄冢”三字,旁刻碑记。其文为:“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受腹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此碑背面则镌刻郑伟业书抗日阵亡战士王得胜等七十八人英名。


右碑阴刻“气作山河”,由张治中将军所题。左边有题记如下:“李印泉先生在苏集第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冈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悲愧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
我在英雄冢前,看到墓碑上写着“第十九路军、第五军,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墓”,落款为“吴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十月立,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二零零四年二月重修”。


有关“一二·八抗战”和“英雄冢”的由来,我看到一块立牌上如此介绍:
“1932年1月28日晚上,日本侵略者向上海闸北发动进攻。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在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奋起抵抗。退隐在苏州的李根源与苏州名士张一等即发表抗日演说,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成立苏州各界抗敌后援会,并组织红十字会由苏州倡善局赴淞沪战地救死扶伤,将伤员运回苏州治疗,收敛阵亡将士遗骸。战争结束,李根源等募款在善人桥马岗山建造“英雄冢”,安葬王得胜等七十八名在淞沪抗战中负伤至苏州抢救而不幸牺牲的烈士,亲自题写碑名和碑记。”


烈士墓冢的一侧,另有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它是在二零零四年,由石码头砚山那里迁移过来的。纪念的是,在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多名英烈,如今,他们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遇难的七十八名将士,在这里进行了会师。场面壮烈,可歌可泣。
我细看了碑下方的刻碑介绍,全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众多将士为国献身。是年十一月,李根源先生捐资筹地,于藏书石码头砚山堆冢立碑,葬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八十二棺千余人,为无名“英雄墓”。后因年久失修已圮。二零零四年一月,迁葬于此。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建。


马岗山,是雅宜山的一条支脉。山不高,海拔近七十米,属于次峰。就是这样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几近被世人遗忘的小山,因为有了这座英雄冢,有了这座无名英雄纪念碑,于是便成为人们最不应该忘记的地方。因为这里埋葬着中华儿女的忠骨,安息着一千多位烈士的英灵。
我看到英雄冢周围,还竖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藏书中心辅导区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基地”碑,另一块是“藏书中学德育教育基地”碑,这应该是不忘国耻,铭记英烈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吧。


在浓荫蔽日的墓区内,松风阵阵吹来。我仿佛听到了李根源先生那充满悲痛,振聋发聩的诗句:“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中华民族走到了今天,就是需要无数个像英烈那样的热血战士,保家卫国,守护安宁。真的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默默付出。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12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