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分湖公园到古镇老街,路很近,不一会就到了。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比我之前到过的古镇来得更为质朴,原汁原味。可以说是一个尚未经过开发,为数不多的水乡古镇了。当一些古镇纷纷乔装打扮,粉墨登场时,她却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村姑,依旧保持着清纯淳朴的特质。

芦墟实验小学

观音桥东南侧

观音桥东堍
来到老街的北栅,看见有一座石拱桥,名为“观音桥”。因旧有观音庵而名,只不过现在桥边仅存一间黄色的小屋而已。

观音桥文保牌及简介

观音桥西南侧

观音桥西堍
观音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里人募资重建。其本名泰生桥,因清末于桥堍建小庵供观音像,遂俗称观音桥。历经两百五十年的风雨,桥体石面风化严重,碑文、桥联亦已漶灭。

市河沿岸1

市河沿岸2

市河沿岸3
观音桥,镇守着市河北口。我走上十八级的桥顶,南望市河由北向南蜿蜒而去,典型的两岸夹一河的江南古镇格局。高大的香樟树,蓬径宽广,遮天蔽日,掩映着河道、老街和民居,好一幅水乡的风景图画。

日用杂品店

照相文具部

新华书店
我先是在市河的西岸南行,见左前方河道上有一平板水泥桥横跨,近看桥名为“人民桥”。殊不知它以前曾经也是一座古桥,现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市河沿岸4

市河沿岸5

市河沿岸6
人民桥,亦称“太平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526年)始建,清重建,原为三孔石拱桥。因其踞十字港口,俗名中塘桥。这“中塘”两字,似乎表明此为市河的中段,亦即芦墟老街的中心吧?桥南两岸分别以其方位,称“西南街”和“东南街”。

市河沿岸7

市河沿岸8

市河沿岸9
西南街北首,为“许氏跨街楼”,可算是芦墟老街的标志性景点了,远远望去,外貌呈现黑灰色,尽显历史沧桑。

沿河老宅

老宅内景1

老宅内景2
许氏跨街楼,根据墙面铭牌所示;清末开始建造,民国初年(约1915年)竣工,临河是芦墟古镇唯一的淌水河埠,正屋为四进五开间,其中第一进楼屋跨街面过,形成颇具特色的跨街楼,第二进正厅为挑高单层建筑,宅楼南北两侧均置有备弄。此楼曾属于许姓米行,是芦墟地处鱼米之乡、历史上米业兴盛的见证。

司浜里

许家墙门

新桥
可能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加之是午后的原因吧,跨街楼内的商店大多未开,街上的行人也极少。尽管如此,走在街上的我,忽然有了虽然初来乍到,竟然似曾相识的感觉。

许氏跨街楼

许氏跨街楼文保牌及简介

许氏跨街楼
跨街楼,又名骑街楼,这种建筑形式,我曾在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以及吴江的盛泽、黎里见过。在南方多雨的城市和乡镇,行人在内可遮风避雨,不走水路。
在芦墟,这种跨街楼有好几处,分别建于清中叶至民国时期。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民居相连而筑,廊棚、水阁,河埠由此形成,成为水乡古镇芦墟的建筑特色。这些跨街楼,大门临街,且上层与正屋相连,宽窄不一。跨街楼冬暖夏凉,避免了经商者的日晒雨淋之苦,镇上的居民同样也享受到了遮风挡雨的购物便利。

芦墟跨街楼:汾湖里

芦墟跨街楼文保牌及简介

汾湖里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放火烧掉大片民房,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现保存完好的除了许氏跨街楼外,沈氏跨街楼、西栅跨街楼外,尚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南洋旅馆、南袁家浜北岸、西北街洪昌板桥以北到牙防所等五段。于2014年7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4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