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是我国民众,尤其是沿海渔民的护佑神明,平安女神。她尊称天妃,也叫天后,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向为民众所供奉崇拜。


 
 
妈祖庙,在我国不计其数。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四座,除了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之外,苏州太仓浏河镇的天妃宫,与前三座一起,被统称为宋元时期祖国大陆的“四大妈祖庙”。

照壁:道法自然

正殿遗址(复原)石碑

功德碑
 
 
浏河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是江南地区最古老,且具独特历史价值的妈祖宫庙。

妈祖塑像

后殿正面
 
  翻开九百年的历史,可以简要的知其梗概:
 
 
浏河天妃宫,由旅居娄江口的闽海商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移建于现址。清道光四年(1843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重修天妃宫,至此初具规模。1911年秋,正殿毁于大火,仅存后殿。

后殿西侧

后殿东侧
 
 
整个建筑群,到新中国时仅存后殿及右前侧的城隍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撤去曾经作为粮库之用,恢复旧貌,然后进行修缮,现存天妃宫后殿为清代所建。

《浏河天妃宫返三清碑》

《通番事迹之记》碑(复刻石碑)
 
 
经过大规模改造和修葺之后,天妃宫以全新的道教场所形象面向信众,并呈现出更加浓厚的妈祖文化气息。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亭

《通番事迹之记》碑(砖刻)
 
 
那日在浏河古镇游走时,自然不会漏失天妃宫这样一个重要的景点。沿新东街东行,不一会儿就到了天妃宫的门前。

《妈祖与郑和》影壁


 
 
其前方矗有一座石牌楼,上额“天妃宫”三字,由太仓浏河籍已故著名画家朱屺瞻先生所书。宫门亦为牌楼式样,飞檐翘角,洞门上方额题“四海通达”。



 
 
我入得宫内,看到一片空旷的场地,原来竟是正殿的遗址所在。据边上所立“正殿遗址复原”碑上介绍,原天妃宫正殿建筑高大,结构严谨。壁间嵌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明宣德五年(1431年)亲立之《通番事迹碑》。

碑廊左侧

《奉宪禁勒运费碑记》

《禁之徒混控侵蚀浏河天后宫碑地租金》碑
 
 
因正殿已毁,不复存在。故现在看上去,那本来的后殿现成了主殿。尽管如此,这座保存至今的清代宫殿,亦是古朴典雅,器宇轩昂。其楠木梁柱,木刻廊枋,砖雕券门,体现了明清时代江南苏式建筑的风采。

《禁设刘河庄船》碑

《刘家河把总邵公去思碑记》

《浏河天妃宫修建之记》碑
 
 
我面朝后殿,看到其前方两侧分别立有两块高大的石碑,左边的为《浏河天妃宫返三清碑》,详细记载了天妃宫建成至今的历史;右边的为《通番事迹碑》,记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经历,此碑为1984年修建天妃宫时重刻。

《刘家河把总玉江杨侯去思碑》

《整饰苏松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熊公平海碑》

碑廊右侧
 
 
据宫内展板介绍,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从刘家港(今浏河镇)出发,于天妃宫立碑祭祀妈祖,此处已成为其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实物佐证。

碑廊正面

 
 
据说他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必先率船队官兵把天妃宫修葺一新,在此进香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而每次平安归航时,又要至此朝拜跪谢,并供奉船模。由此可见,祈求神灵保佑,已经成为他们胜利完成下西洋任务的精神支柱。


 
 
在后殿一侧,现还建有一座“三宝亭”。我走近一看,亭内居然竖立着一块砖雕的刻碑,碑额上镌刻着“通番事迹之记”,用玻璃框罩着,这应该是原碑吧?


 
 
在长长的碑廊里,我还看到了与天妃宫有关的若干块刻碑。因有的字迹已漫漶不清,且表面覆有玻璃,反光厉害,故看得不甚清楚。



 
 
在天妃宫内,我能亲身感受得到妈祖文化的气息。那日广场上的巨幅标语,尽管已被撕毁,但就能看到的“妈祖缘,两地情,法会”这几个字而言,就寄托着人们“同谒妈祖、共享平安”的美好愿望。
 
  天上圣母,法力无边;护佑百姓,大庇人间。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3年2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