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介绍了东吴博物馆“中华石雕文化艺术长廊”的概况,本篇将介绍第一和第三展厅的见闻,第二和第四展厅之情况,将放在下篇予以介绍。
第一展厅,名曰“千镜堂”,说是有近千面铜镜在此展出。我没有细数,反正觉得很多就是。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我平时也看过不少铜镜,但从未见过有这么多造型别致的,各种形状的都有,有的还是首次见到。除了以前最常见的圆形外,还有菱形、方形、钟形等,有的还带有手柄、扣环和钮座,在形状上精妙的变化。




如史前文化时期的《连珠太阳纹镜》,圆钮,内缘钮座附近装饰光芒纹,象征太阳光芒四射。外缘装饰原始连珠纹,代表着围绕太阳进行祭祀活动的人们,视太阳为中心,象征了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信仰,即原始的天体崇拜。内缘钮座附近装饰光芒纹,象征太阳光芒四射。

又如战国时期的《透空镶嵌松石复合铜镜》,共有两面,均为方形。因其均未见有相同形制著录,故显得尤为珍贵。
一面铜镜的主题纹饰为S形龙,龙尾和钮座相连,龙头朝向四角,上下、左右分别有镶嵌松石的凹圈,可惜镶嵌物已失,镜缘四边为相连的勾连纹。半环式钮,小圆钮座。

另一面铜镜的主题纹饰为凤形,半环式钮。四只凤鸟等距两头相对,分割成四个画面。镜缘四边为勾连几何纹,所镶松石也已失去。

再如东汉时期的两面铜镜,上面分别镌有人物和神兽的图案。小小的尺幅之中,竟让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画面,演绎出生动传神的故事。
一面是《吴王画像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一周连珠纹。四枚连珠带圆座乳钉将主纹分为四区:一区为一人须冠怒竖,长髯飘起,头颈歪侧,右手持长剑置于颈下,左侧榜题“伍子胥”;一区为一人头戴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于帷帐中席地而坐,右侧榜题“吴王”;一区为传说中的越国美女西施与郑旦,头戴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衣角曳地,双手拱于胸前,两侧有一提梁壶,左侧榜题“越王”;一区为一人端坐,右侧一人持杖斜倚肩上,中间榜题“范蠡”。外围装饰短斜线纹。近缘处为两周锯齿纹,素缘。

另一面是《神人车马画像镜》,圆形、圆钮、火焰纹钮座。四枚连珠带圆座乳钉将主纹分为四区:一区为一神人端坐,右侧榜题“西王母”,左侧一持节羽人站立,右侧一羽人跽坐,一戴冠神人端坐;一区为四马驾车;一区为一神人端坐,右侧榜题“东王公”,另立一戴冠神人;一区为四马向右行,四马向左行。近缘处为短斜线纹、连续云气纹。素缘。

还有一面东汉《鎏金神兽镜》,也是可圈可点。
此镜圆形、圆钮,钮座外五神环绕,神兽身躯蜿蜒缠绕,兽间饰以云气纹。外围饰以斜线纹、锯齿纹、连弧纹,神兽五官及四肢清晰,铸工精良。乃本馆铜镜中的神品,被文化部评选为金奖。

铜镜采用金饰工艺始于战国,但多为局部纹饰错金。西汉以后,则出现了镜背纹饰大面积鎏金的装饰。鎏金工艺很复杂,铜镜铸造好后打磨待用,首先把纯金打成金箔,再粉碎后与水银融合,涂在镜背图案上,放在火上微微加热,水银就蒸发了。如此反复十几遍后,再用玛瑙刀刮平黄金表面,达到金光闪闪的效果。此操作过程是有毒的,所以汉镜中背文全鎏金的非常少见,如此厚的鎏金更是绝无仅有。










第三展厅,谓之“金韵吴风”。所谓“金韵”,即主要展出了夏商周彝、鼎、卣、觚、斝、簋、盂、壶、簠等中原铜礼器;而“吴风”,则有蟠螭纹提梁盉、双龙耳铜鉴、剑戈与等春秋吴国特色铜器的展示。



特别是吴越宝剑,名甲天下,冠绝一时。其暗花纹装饰技艺,同心圆纹饰和复合剑铸造技术,堪称吴越青铜剑的三项绝活,至今仍有困惑之谜,未能破解。







上:越王者旨於赐剑;下:越王州勾剑(春秋)
总的来说,这些青铜器,器型繁多,铸造庄重,工艺精巧,纹饰威严,让人看了眼目一新,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盘、匜(春秋)







双耳蟠虺纹簋(春秋)








童子(宋)

独占鳌头(明)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10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