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雁塔乃因寺建塔,其矗立在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故亦称“慈恩寺塔”。
它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钟楼

鼓楼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相传唐代高僧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舍利,而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作为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初名
“雁塔”,因仿印度雁塔样式修建而名。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不仅是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典范,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大雁塔的北广场,来到了南广场。其南端,一路之隔即为“大唐不夜城”,之前已行文介绍过。回首北望,迎面就是一座唐代高僧玄奘的塑像,仰望之,让人肃然起敬。其身后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当时的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建,并迎请自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总理事务。




对于南广场这个区域,我并不陌生,之前已到过两次。一次是清晨,寺院还未开门,另一次是晚上,寺院早已关门。而这次,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




步入大慈恩寺山门,但见其建筑规整,气氛肃穆。从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是大雄宝殿,兜率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等。两侧建有钟、鼓两楼,以及观音殿、示现堂、先贤堂、伽蓝殿、甘露堂、财神殿等殿堂。




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至今已经具有一千三百七十年的历史了。塔体呈方锥形,建在一座方约四十五米,高约五米的台基上。塔的层数经历了五至九,再至七的过程,即我们现今所见到的样子。底层边长25.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64.7米。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李世民文,褚遂良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唐高宗李治文,褚遂良书


待我来到大雁塔下时,离关闭时间已经很近了。赶忙购票扫码登塔,见识一下宝塔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塔内有木质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至顶层。我看到每层的层高很高,空间则随着层数的升高而收窄,但视觉上还是比较宽裕的。




“定塔之宝”:铜鎏金佛祖释迦牟尼佛像
塔内的每层空间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有几幅图文,则专门介绍了大雁塔的建塔初衷,构造特点,以及保护和传承的情况,让游客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楼层中,还陈列着一些珍贵的文物。如铜鎏金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原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如贝叶经,为玄奘取回的经书,但已是复制品了。




我逐层登高,虽说空间在依次递减,但视野却逐渐开阔。因为塔内四面砌有拱券洞门,透过门洞,可以俯瞰四方之景色,长安风貌尽收眼底。虽不及那些具有围栏的宝塔可以看得更为深广,但也算了却了自己在大雁塔上登高望远,俯瞰西安古城的愿望,顿生登斯塔也,意兴豪轩之感。




从塔上下来后,我围绕着塔的底层外围转了个圈,看到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里,嵌有两块唐代名碑,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前者碑文由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后者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细看字体,布局疏朗,字势灵动,原来两碑皆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大雁塔的北面,亦即大慈恩寺最北端,便是“玄奘三藏院”了。其为一座仿唐建筑群,主要有光明堂、般若殿、大遍觉堂。每间殿堂中都有大量的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金碧辉煌的三藏地宫内则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由于已经到了闭院的时间,来不及观赏了。




我在慈恩寺内和大雁塔里,尽管逗留的时间不长,但自己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千古。眼前浮现出当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前往西天取经。取得真经后,又返回长安,主持修建了大雁塔,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这就是一种精神,或曰信仰。若人皆有之,则万事可成矣。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5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