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民街的南端,有一座气势宏伟的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南北洞门,“鼓楼”是也。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偏东南方,另有一座“钟楼”,两者之间的开阔地带为“钟鼓楼广场”。不知是否有意为之,若以东为朝,西为夕,似有“晨钟暮鼓”之意。



作为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其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占地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米,总高达三十六米,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七间,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典雅秀美。



我曾到过南京、宁波、镇海的鼓楼,但第一次到西安鼓楼的时候,却并未登楼,只是看了一下外观,感觉其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楼之南檐,下悬“文武盛地”匾,乃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修鼓楼竣工后所题。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由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所书,此匾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牌匾,被人们并称为“中国两匾”。



楼之北檐,所悬“声闻于天”匾,则相传为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于是这一南一北两匾,像两颗明珠镶嵌在鼓楼之上,起到了画龙点睛,壮声振威之作用。



然而世事难料,鼓楼南、北两匾在上世纪的文革中,均遭到灭顶之灾,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目前所见之匾,是西安市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的,于2005年04月29日重新悬挂于鼓楼之上,再现了四十年前的风采。



我时隔两年再去时,因在结束跟团游后,与旅伴又在西安滞留了两天,故时间相对宽裕,于是便从其东面一步步登上了鼓楼,开启了探秘之旅。



鼓楼,不愧为一个鼓的世界,既有震撼人心的巨无霸“闻天鼓”,又有体现中国农时的“二十四节气鼓”,还有花式众多的鼓种陈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闻天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鼓腹直径3.43米,重达1800公斤。其由西安市政府于1996年发起,采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身周围共钉1996枚泡钉,寓意制作年份。加上四个铜环,象征公元2000年,跨进新世纪。此鼓已于1997年成功申报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二十四节气鼓,分列鼓楼南、北两面。春与夏一排居南,秋与冬一排列北,每排十二鼓,看上去挺壮观的。让人们在赏鼓之时,还能顺便了解二十四个节气先后次序的排列,饶有趣味。



而鼓楼内部的“中国鼓文化展”,则陈设着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鼓。有虎座鸟架鼓、杖鼓、盾鼓、架鼓、铜鼓、粗腰筒形鼓、细腰筒形鼓、浅筒形鼓、长筒形鼓、座墩行鼓、锅形鼓、腰鼓、箍圈形鼓、达玛茹、神鼓等几十种。可谓琳琅满目,形制各异,让人大开眼界。



楼内还陈列有“清式家俱展”,以及齐白石、李可染、陈半丁等名人字画,营造出浓郁的典雅气和书香味,提升了鼓楼的文化含量。



常言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临走时,接近下午两点钟,恰逢“鼓乐编钟表演”开始,吸引了很多游客伫足观看。据说下午六点钟,鼓楼上的二十四节气鼓也会击响,然后闻天鼓擂响二十四声以报暮时,使消失一百多年的西安“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得以恢复。



那日,我虽未亲睹众鼓齐擂震撼人心之场面,但犹闻其声上入云霄之回响。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



时至今日,鼓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闻了,只是在节庆日,或到旅游景点,或在寺院里偶尔听到。但早在我以前工作单位里,若碰到新工人进厂,老职工退休,生产喜报,技术革新等事情,基本上都要敲锣打鼓迎接、欢送、庆贺一番的。那套器具,被我们称为“锣鼓家生”,要敲打得既富有节奏,又妙趣横生,确实也是不容易的。



鼓,难道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它似乎生来就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在我国的成语中亦是褒义居多。如一鼓作气、鼓足干劲、欢欣鼓舞、大张旗鼓、紧锣密鼓、重振旗鼓等等。



鼓,仿佛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灵魂了。当我们想起或用到这些成语时,就会激发出一种力量。此刻,其实已经是眼中无鼓,心里有鼓了。




临离开西安前,特地再去鼓楼拍的夜景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5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