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回民街北段,我看到有一块陕西省文保碑,上刻着“西安北院门144号民居”字样。门口“高府”红灯笼高挂,上方悬“榜眼及第”红底金字牌匾。因第一次到回民街时未走到此,故亦是首次得见,便入内一看究竟。





这是一个走过路过,极易错过的地方,名叫“高家大院”,看介绍说,为“高岳崧故居”。其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总居住面积两千五百余平方米,有房屋八十六间,现对外开放五十六间。由此可见规模也不小啊,只是在外面看上去不显山露水,不引人注意。
高家大院,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历史了。但未曾料想的是,其并非自建宅第,而是由皇帝赏赐的。想当年,高家的先祖十二岁就参加科举考试,被钦点榜眼,后官居太司。那崇祯皇帝一高兴,就把这座宅院赏赐给了他。





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百三十年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声名显赫,故宅第也被称为西安历史上著名的“七世官宅”。





而家族中最为有名者,则当推高岳崧了。其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应礼部会试,高中榜眼。得同治皇帝御赐“榜眼及第”匾额,现挂在大门口的上方,无疑是对这个家族承先启后,人才辈出的一种褒扬。于是,高家大院也成为陕西省唯一的一座获皇帝御赐“榜眼及第”的私人府第。




高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宅院。因年代久远,原已现破败之相。我们目前所见的,是1999年和2002年,经过两期修缮和改造后的状况。当时的西安市政府欲以钟、鼓楼附近的几个院落为起点,带动西安市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从而发展与古都风貌相匹配的民居旅游。并引进了挪威的外资,一起参与“中挪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开发。2001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太平洋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走进大院,顿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与外面回民街上的嘈杂和喧闹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古人所谓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此或许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个宅院,由厅堂(迎紫厅、凝瑞厅、省厅、在中堂、养心阁)、客房、厢房、书房、私塾、宗祠、后花园等建筑单元构成。一一看来,倒也费些功夫。毕竟是官宦之家嘛,建筑虽不说十分宏伟,但那些木雕、石雕,雕刻却异常精美,彰显出宅主的文化品位。因其为目前西安城内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自对外开放后,还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来此取景,《西安事变》、《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知名的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





那日在高家大院逗留时,有两个地方未入。一是院内一个以古代服装为主题的博物馆,二是一座名叫“大风唐”的戏楼,原是高氏家族活动或宴客的主要场所,现成为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戏曲演出的舞台,如秦腔、合阳提线木偶、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等。若时间实在宽裕的话,真的是值得身临其境体验一下的。





皮影戏的夸张和谐谑,秦腔的高亢和激昂,两者都是音画俱佳,声情并茂的文艺样式,我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在高家大院这样的特定环境里,欣赏起来或许别有一种魅力和韵味。






物犹是,人已非。一座古宅,一段历史。高家给后人留下的这笔遗产,等于说是为国家作了莫大的贡献。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我在高家大院中看到了一脉相承的温雅遗风和家国情怀。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2年5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